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者:瞿斐谦发布时间:2016-12-27浏览次数:723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决定性时期,也是太仓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社会治理创新的转型期。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是指导太仓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1.     “十三五”发展基础与环境


  1.  “十三五”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太仓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转型创新加快推进,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的重要阶段。在中共太仓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自身转型发展的严峻挑战,大力实施创新引领、以港强市、接轨上海、城乡一体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创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基本完成“十二五”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连续5年名列全国百强县市前10位。“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9.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49万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48.4%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10.2%2015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1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8.3%。太仓港货物吞吐量1.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60万标箱。

转型创新加快推进。“十二五”期间,全市产业结构加快优化调整,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2010年的3.757.438.9调整为2015年的3.351.545.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35%,比2010年底提高0.42个百分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3.5件,较“十一五”末增加21.8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较“十一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载体3个、省级载体4个,新认定省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50家,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9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3支、省双创人才33人。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

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先进制造业提升发展。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116亿元,年均增长7.4%。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50%,比“十一五”期末提高17.2个百分点,位于苏州各县市前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35%,比“十一五”期末提高14.9个百分点。各类产业园区集聚发展。太阳能光伏、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基地入围苏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2%,比“十一五”期末提高6.3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园区晋级国家4A级景区,长江口旅游度假区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海运堤被命名为国家级特色商业街。沙溪古镇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目录。太仓物流园区加快建设。苏州国信入选2012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LOFT工业设计园入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个服务业集聚区项目入围服务业“十百千”计划。多层次资本市场初步形成,上市挂牌企业累计达到11家。新增金融机构11家,荣获省金融生态优秀县称号。高效农业优化发展。建成5大粮食高产示范方、4大特色高效渔业示范区以及优质蚕种生产示范区。连续六年荣获省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市。获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市现代农业园区入围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进。沙溪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积极推进,新区、陆渡镇实现“区镇合一”,长江口旅游度假区与浏河镇实现“区政合一”。工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取得成效,“营改增”试点全面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港区、沙溪行政(便民)服务分中心正式运行。国有企业改革顺利完成,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政务公开深入开展。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累计完成注册外资52.0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9.75亿美元。积水置业、宝洁等世界500强企业成功落户。外贸进出口保持稳定,2015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30亿美元,较“十一五”期末增长19.4%。太仓港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太仓港综合保税区正式获批。接轨上海成效明显,沪太区域联动共建机制不断完善,两地产业、交通对接不断推进。“十二五”期间,共引进529个沪上项目,注册资本130.71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88.6%。被工信部授予全国首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国内第三家德国中心成功落户。与英国威勒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社会民生不断改善。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08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50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0.3%15.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左右。率先实现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城乡并轨,大病再保险“太仓模式”被植入国家医保新政。通过了首批“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认定。获评“全国科普示范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顺利推进,获评世界健康城市联盟“健康市创新发展奖”,建成全国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成功举办联合国人口基金国际会议,被国家计生协会列为计生特殊家庭帮扶探索项目试点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功。被中国田径协会授予“国家田径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成功承办2014国际田联竞走世界杯赛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成为全省首个富裕型长寿之乡,是全省唯一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长安杯”大奖的县级市,蝉联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市和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社会治理“政社互动”创新实践经验在全国推广。

城乡建设全面提升。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实施。现代田园城市总体定位确立,一市双城三片区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加速提档,新区中央商务区建设进展顺利,新港城框架拉开,浏河、沙溪和璜泾新镇区建设加快。一批部省交通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太仓港疏港高速建成通车,沪通铁路开工建设,杨林塘航道整治及吴塘河配套工程快速实施。完成了一批重点水利水务工程建设。“智慧太仓——数字城市全覆盖”系统启动实施。生态建设全面加强。城市环境“五大整治、五大提升”行动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931”行动深入推进。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加大对固体废物、水、大气、农业污染的治理力度,关停一批化工企业。沙溪、浏河成为“美丽城镇”建设苏州市示范点。10个美丽村庄示范点建设有序推进。城乡污水处理工程等10大生态项目加速实施。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绿色太仓”建设力度加大,被列为省级首批绿色建筑示范市,获评省节水型城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1  太仓市“十二五”规划指标执行情况预测表

指标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十二五”

目标值

十二五”预计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

11

9.7

2

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速度(%

11左右

10.2

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速度(%)

16左右

8.3

4

货物吞吐量(万吨)

15000

19000

5

集装箱吞吐量(万标箱)

600

360

转型创新

6

高效农业比重(%

65

67.6

7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46以上

45.2

8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30左右

35

9

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50左右

50

10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3左右

2.35

11

科技进步贡献率(%

60左右

60

12

专利授权量(件)

16000(“十二五”期间)

25900

公共服务

13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70

70

14

人才贡献率(%

45左右

46

15

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公共体育设施面积(平方米)

0.2/3.0以上

0.34/3.96

公共服务

16

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5.5以上

5.2

17

千名老人拥有社会养老机构床位数(张)

35

40

18

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99以上

99以上

19

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万平方米)

27(“十二五”期间)

84.7

人民生活

20

常住人口总规模(万人)

90左右

71

2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53000以上

50080

22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5000以上

25950

23

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

41左右

43

24

城镇登记失业率(%

3左右

2

资源环境

25

万元GDP能耗下降率(%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超额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26

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削减率(%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27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超额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28

耕地保有量(万亩)

不少于48.3

48.3

         “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主要取决于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取决于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取决于市委、市政府选择发展路径的科学审慎,取决于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共同努力。我们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把改革开放、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强大动力;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看,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依然存在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和矛盾,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难度加大;转型发展压力加大,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城乡结构调整有待深化,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改善民生任务还很艰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亟待创新。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太仓经济社会发展既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增多的严峻挑战。

从国际看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德国工业4.0”等战略将加快推进。这都有利于太仓经济平稳发展和产业转型创新,但同时也使太仓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较大挑战。另外,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使得通过承接高端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的难度越来越大。

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措施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快实施,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不断深化,区域统筹发展力度加大。特别是太仓处于江苏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上海“五大中心”建设的重要节点,既有利于激发太仓新的发展动力,也对太仓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推进产业转型带来挑战。

从太仓看,经济和社会发展正迈入新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社会治理创新的要求更为迫切。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复制推广辐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将为我市对外开放、产业创新转型带来巨大机遇,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也有助于我们加快步伐,推进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同时,发展的瓶颈也不容忽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亟需向创新驱动转变,土地、生态等资源环境的约束更为突出,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区域竞争更加激烈。这就要求全市深刻认识国内外发展环境,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外部挑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1.  “十三五”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战略


  1.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五个迈上新台阶”的要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大力实施“改革创新、以港强市、融入上海、绿色发展、民生共享”五大战略,到2020年,努力把太仓建成经济现代、社会公正、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生活舒适的创新型城市和田园宜居城市,率先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太仓篇章。


  1. 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太仓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在转型升级方面有新的突破;按照“七个更”的要求,在提升和改善民生保障水平方面有新的突破;按照“三强两高”的要求,在提升文化建设质量方面有新的突破,努力构筑沿江临沪新高地,勇当改革开放先行军,争做创新发展排头兵,打造田园城市新样本,建设民生幸福首善区,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率先建成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现代田园城、美丽新太仓。

 “十三五”发展具体指标由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民生幸福、生态文明和社会建设等五大类39项指标组成。

经济发展。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7.5%左右,最终消费率40%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0%,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指数95,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26%,城镇化率提高到78%左右。太仓港跨越发展,实现货物吞吐量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600万标箱。

科技创新。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8件,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12000人。

民生幸福。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五年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人均预期寿命居全国前列,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99%以上。

生态文明。耕地保有量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万元GDP能耗下降率和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削减率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3/万元,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14.32公顷/亿元,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均完成上级下达目标,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70%,地表水监测断面优于III类水质的比例XX%,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比重达到9%以上,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0%

社会建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5%,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6张,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2.3人以上,人均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0.4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4.2平方米,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45张,新增保障性住房完成率达到100%,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满意率达到90%以上,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达到100%

2太仓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指标体系

指    标

 “十二五”期末预计

 “十三五”规划目标

责任单位

分类

序号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9.7

7.5左右

发改委、统计局


2

最终消费率(%

30

40左右

商务局、统计局


3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45.2

50

发改委、统计局


4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35

40

科技局、统计局


5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指数

86

95

农委


6

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

23.4

26

经信委


7

城镇化率(%

66

78

农办、住建局、统计局


8

货物吞吐量(亿吨)

1.9

2.5

港口


9

集装箱吞吐量(万标箱)

360

600

港口

科技创新

10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35

3左右

科技局


11

科技进步贡献率(%

60

65

科技局


12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3.5

38

科技局


13

高层次人才总量(人)

8385

12000

人才办

民生幸福

14

城镇登记失业率(%

2%

<3.5

人社局


15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万人)

6.5

6

人社局


1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10.3

高于GDP增速

统计局


17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15.1

高于GDP增速

统计局


18

人均预期寿命(岁)

82

居全国前列

卫计委


19

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99以上

99以上

人社局

生态文明

20

耕地保有量(万亩)

48.3

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

国土局


21

万元GDP能耗下降率(%

超额完成苏州下达任务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经信委


22

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削减率(%

完成苏州下达任务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发改委


23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吨/万元)

14

13

水利局


24

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公顷/亿元)

21.5

14.32

国土局


25

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

化学需氧量

31.5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环保局




二氧化硫

42.6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环保局




氨氮

43.3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环保局




氮氧化物

51.4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环保局


26

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

64.1

70

环保局


27

地表水全要素监测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的比例(%

环保局

生态文明

28

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比重(%

9以上

9以上

环保局


29

林木覆盖率(%

18.5

2019

农委

社会建设

30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70

75

教育局


31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5.2

6

卫计委


32

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人)

2.2

2.3以上

卫计委


33

人均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平方米/人)

0.34

0.4

文广新局


34

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人)

3.96

4.2

体育局


35

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张)

40

45

民政局


36

新增保障性住房完成率(%

100

100

住建局


37

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满意率(%

90

90以上

政法委


38

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

100

100

民政局


  1. 总体战略

 “十三五”时期,围绕“现代田园城,美丽新太仓”的目标,重点实施五大战略。

 ——改革创新战略。把改革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按照国家和江苏省总体改革部署,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综合改革,不断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通过改革创新破解发展瓶颈,实现在新常态、新一轮发展中的先行优势。

 ——以港强市战略。发挥沿江临港优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和沪通铁路建设机遇,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疏运网络,加快港口信息化步伐,进一步扩大港口规模、提升港口综合能级。大力发展沿江经济和港口经济,着力做强临港大产业群,促进临江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要按照“产城融合”理念,完善港城综合配套,加快港城发展。

 ——融入上海战略。充分发挥太仓区位交通、港口平台和开发区载体优势,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积极对接上海自贸试验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虹桥商务区、迪斯尼国际旅游度假区,承接溢出功能,实现同城效应,加快太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努力开创全面融入上海的新局面。

 ——绿色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惠民,着力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绿色化。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构建生态体系为基础,走集约、低碳、绿色发展道路,着力推进节能减排、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太仓。

 ——民生共享战略。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共享发展,把民生需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导向,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鼓励创业致富、勤劳致富。加大对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养老服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完善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增强全市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 构筑太仓空间战略布局


围绕现代田园城市总目标,进一步优化“一市双城三片区”市域空间布局;按照重点突出、功能联动、协调发展原则,构建“二带一区”产业发展格局;立足太仓实际、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严格实施空间开发的分类引导,加快形成市域空间有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1. 实施空间开发的分类引导


全面落实国家、省和苏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市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三大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优化开发区域:优化开发区域细分为优化提升区域、重点拓展区域和适度发展区域。优化提升区域,新区、科教新城、城厢镇和璜泾镇为主体,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开发密度与产出效率,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重点拓展区域,港区、沙溪镇为主体,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不断提高人口和产业集聚强度。适度发展区域,以长江口旅游度假区(浏河镇)为主体,优化人口和用地增长模式,控制工业规模,积极发展轻型、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促进现代农业、生态保护、旅游休闲的协调发展。

限制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为双凤镇。重点发展特色优势农业,鼓励发展生态旅游、商贸等服务经济。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加工制造业,推进工业向有限的特色园区集中布局,实施点状集聚开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保障地区生态安全。建设成为区域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经济区。

禁止开发区域:包括西庐园森林公园,长江浏河、白茆口饮用水源保护区。禁止开发区域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1. 完善城镇空间布局


进一步深化以主城为核心,港城为副中心,沙溪、浏河、璜泾三个特色小城市为组团,以快速交通为片区连廊,以现代农田和林带湿地为生态隔离的“一市双城三片区”市域空间发展布局。

主城区:以建设现代田园城市样板区为目标,着力构建五大功能区。老城组团以弘扬娄东文化和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综合组团;新区组团着力推进国家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创新园、中央商务区、高档居住社区和大型商贸区建设,打造现代化新城、高新产业先导区和现代服务业示范区(推进老城与新区全面融合);科教新城组团着力发展研发、教育、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产业,打造绿色生态示范城和科技文化产业特色城;金仓湖组团发挥田园湿地特色,打造生态休闲度假区;双凤组团以江南水乡、湿地公园、现代农业、休闲度假为特色,打造水乡明珠生态区。

港城区:由港口、港区、浮桥三位一体构成,加快打造国际化现代港口城市、滨江生态新城和临沪现代化新兴产业基地。

沙溪片区:彰显古镇历史文化特色与内涵,加速推进南部新城形态开发建设,构筑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城镇创业宜居配套功能,打造集文化旅游与工业发展于一体的现代化特色新型小城市。

浏河片区:依托长江口旅游度假区和滨江新城开发建设,发挥滨江临沪的区位优势和餐饮服务业发达的产业优势,建设集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居住创业于一体的现代化滨江休闲城镇。

璜泾片区:按照“北强工业、东融港区、南建新镇、西兴三农、中心提档”的整体布局,优化提升化纤加弹、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全面建设沿江临港现代化新城镇。


  1. 优化产业发展格局


按照提高产业集聚效应、突出产业发展特色原则,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二带一区”的产业发展格局。

沿江现代制造产业带:依托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抓住国家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布局契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等现代制造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港口、开发区、综合保税区互联互通,成为区域性物流基地、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城市副中心,实现港口、产业、城市建设的创新融合发展。

临沪高新技术产业带: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建为动力,充分发挥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的带动作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围绕天镜湖文化科技产业园、太仓大学科技园、科技信息产业园、太仓张江信息产业园等创新载体,形成新区、科教新城、城厢联动发展,辐射带动浏河、双凤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

中部优势产业协同创新区:以沙溪新型现代化小城市为中心,联动璜泾、双凤等区域,充分发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纤维新材、电缆材料、金属加工、休闲食品等新兴产业、民营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成长力,创优产业发展品牌,成为太仓经济发展的活力区域。依托“四个十万亩”高效特色农业,推进优势主导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加快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规划布局,实现农业经济效应、生态效应的有机统一。精心培育沙溪古镇,打造江南水乡明珠。以双凤生态区、金仓湖生态区、现代农业园生态区、长江口旅游度假区为节点,形成“四点一线”的新港路生态走廊,打造集休闲、度假、观光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休闲区。


  1. 构建绿色生态空间


加强生态红线区管控。以东部长江重要湿地为主体,结合江岸防护体系建设,构建纵向生态安全防护带。以七浦塘、杨林塘、浏河引排通道维护区为主体,构建横向水生态防护带,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水乡文化传统。以浏河饮用水源、白茆饮用水源保护区为主体,构建水安全防护区,保护水源水质。以西庐园森林公园、金仓湖省级湿地公园、北部农业生态郊野公园、东部农业生态郊野公园、南部农业生态郊野公园、西部农业生态郊野公园、中部农业生态郊野公园为主体,构建块状立体生态防护区,防止相关区域城市化的无序扩张。

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扎实推进“三优三保”工作,大力实施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行动。全面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优化农业生态系统调控、农业生态环境管理和农业环境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实行新增建设用地减量化。强化项目投资强度准入门槛,实施以“亩产效益”考核评价为基础的低效用地市场化再开发。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高耗水行业准入门槛,落实取水许可制度。促进行业节水和生活节水,推动污水处理回用。探索水价改革制度,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加强水功能区管理,建立水源地保护监管长效机制。


  1. 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认真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坚持“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的导向,以实现“经济强”为目标,更加注重制造业能级提升,更加注重服务业业态创新,更加注重农业的现代化,大力发展前景好、容量大、效益高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努力成为面向国际的长三角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高地。


第一节     优化提升先进制造业


把握工业4.0和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趋势,按照“中国制造2025”战略要求,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着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构建现代企业集群。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优势。坚持创新驱动、重点突破的原则,以“突破核心技术、打造高端产品、塑造知名品牌”为主要方向,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特色新兴产业,着力引进培育国内外龙头企业的区域型总部和研发生产基地,通过龙头带动、产业联动、科技推动等方式壮大产业总量,提升产业层次,“十三五”期末,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个产业争取规模达到千亿级,建成国内知名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专栏4-1   “十三五”时期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数控精密机械、智能制造装备、新型海洋工程、石化装备、轨道交通、纺织机械、运输装备、环保装备等成套专用设备和重要零部件总成。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绿色功能型的差别化功能纤维、高分子复合材料、特种有色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精细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特种功能新材料等新材料产品,不断提升新材料产业发展能级,形成相关产业链集聚。

生物医药产业:面向健康生活重大需求,重点发展医药研发试验、医疗器械、酶制剂、新型药物、检测试剂,努力集聚更多优势企业,构建完整细分产业链,打造全国知名度高、省内影响力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以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为主要方向,加大纺织化纤服装的转型升级力度,突出品牌升级、技术升级、产品升级,重点引导纺织化纤服装从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营销等价值链高端提升。通过总部化、高端化、差异化来提升纺织化纤服装行业的竞争力。积极推动电力、造纸等产业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推进 “制造”向“智造”转变。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动两化融合整体水平提升 。组织开展重点行业智能工厂应用示范,围绕推广普及智能制造单元—智能车间—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工厂,逐步实现车间级、工厂级的智能化改造。基于园区和产业基地,围绕生产装备的智能化改造,探索构建企业间协同高效的智能制造体系和产业生态系统。全面推进“互联网+” 。开展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创新工作,实施物联网发展专项,规划车联网发展措施,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培育与发展新业态和新模式,研究和加快服务型制造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设立设计中心,组织开展工业电子商务行业试点。积极支持企业拓展在线监控、全生命周期管理、融资租赁、智慧物流、合同能源管理、供应链金融等新业务。推动大数据在工业企业研发、制造、管理、服务等各环节深度应用。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和产业集聚发展。国家级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建设好南部新材料产业园、中部创新产业园、北部智能装备产业园和中美科技创新示范园,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功能性新材料、绿色能源、健康诊疗等产业,力争“十三五”期末规模工业产值超千亿。太仓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目标,重点打造精密机械产业园、中德合作产业园、汽车部件产业园,着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等产业,尽快实现工业产值超千亿目标。沙溪、璜泾两镇重点建设市生物医药产业园、沙溪新材料产业园和璜泾新材料产业园,逐步实现传统纺织化纤服装产业向总部经济、品牌经营、技术输出转型,传统家庭工厂式分散型民营经济向“二次创业”、新型民营经济转型,做大做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城厢、浏河、双凤等镇坚持企业、项目向园区集中,逐步推进区外企业的布局调整或置换,依托港区、新区的辐射效应,重点发展机电、汽配、新材料等产业,打造特色产业园区。

培育强竞争力市场主体。支持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发展一批有核心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地标型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着力打造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百亿企业”,“十三五”期末,力争培育3家以上百亿产值企业。支持建设中小企业产业园区、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基地、创客空间等中小企业创业创新集聚区,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 发展。集中力量支持100家潜力型中小企业。推广新型孵化模式,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鼓励企业采取境内与境外,主板、中小板与创业板并举的方式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新三板”挂牌,“十三五”期末,上市挂牌企业达到30家。


第二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形成与太仓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匹配,与港口经济、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融合,与城市化进程协调,与国际市场适应,优势凸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繁荣发达的服务业发展体系,打造“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生态服务业”三位一体服务产业发展格局。到“十三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

着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围绕“大港口、大物流、大产业”目标,进一步依托港口枢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坚持市场主导,创新金融业态,积极培育资本市场体系,借力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溢出效应,进一步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以产业升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快科技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鼓励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推动园区提高集聚发展水平,加快生产制造与信息技术融合,促进太仓产业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力争到“十三五”期末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

重点发展生活服务业。围绕拓展服务业态,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发挥沿沪优势,加快专业市场建设,促进商贸流动,转变消费方式,发展新兴消费,建设特色街区,发展商业新型业态,紧抓“自贸区”机遇,拓展国内外商贸市场。发挥产业与经济转型、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推动文化创意服务业,打造“文化太仓”、“智慧太仓”。建设宜居城市,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批现代化新型社区,发展社区服务业。

积极发展生态服务业。构筑休闲太仓、活力太仓、古镇乡村、和生态太仓四大休闲产品体系,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推动太仓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生态文明经济,实现物质生产和经济行为的生态化,打造绿色低碳城市,发展节约型服务产业,营建宜居生态环境,加快基于户外生态的“健康太仓”建设,塑造田园城市,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专栏4-2      “十三五”时期服务业发展重点

现代物流:重点发展港口物流,拓展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等新业态,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推进太仓物流园等载体建设,鼓励支持物流企业升级改造,推进物流产业集聚,建设以太仓港为核心枢纽的多式联运网络体系,加强与沿江港口和周边地区交通枢纽的连接与合作,打造集装箱干线港和国际江海联运枢纽港,构建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物流服务业体系。

金融服务:对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发展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加快天境湖私募基金创业基地等载体建设,积极拓展科技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扶持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大力引进和培育聚集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数据、票据、银行卡等后台服务机构中心。

科技服务:推进天境湖文化科技创业园等载体建设。重点发展软件研发、生物医药研发测试、文化创意等服务外包业,积极拓展呼叫中心、影视产品后期制作和数字媒体等产业。着力发展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业,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力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加快“互联网+”服务业,提升信息技术服务工业能力。

电子商务:加快港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新区中央商务区等载体建设,鼓励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与交易平台建设,推进电子商务与制造业、商贸流通、对外贸易、金融、文化、旅游、农业等领域相结合,推动网络交易与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报关结汇、检验检疫、信用评价等环节的集成应用。

休闲旅游:面向上海及周边地区游客需求,全力推进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注重差异化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旅游服务向优质高效提升,建设旅游强市和特色休闲城市。重点开发长江口旅游度假区,提升乡村旅游的能级,全面建设标准化旅游城市。


第三节     着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大力提升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和产业化水平,努力建成农业现代生产样板区、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先行区、农业国际理念探索区,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落实苏州市委、市政府保护和发展农业“四个百万亩”工作,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步伐。结合城市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布局调整,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优化发展“一核、一轴、三园、三区”农业产业布局。针对上海等周边市场,积极发展粮油、蔬菜、林果、特种水产为主导的都市特色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特色精品农业。坚持“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方向,突出农业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不断优化和提升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培育特色农业品牌,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园一品”。发挥农业科技引领作用。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清洁生产,建立以农业为主导、以牧业渔业为配套的消纳农业废弃物产业结构,实现“三品”认证农产品产量比重达到60%,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达到95%,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注重生物育种、智能农业等开发与应用,着力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机械服务、社会服务、金融服务、应灾服务体系;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耕地保有率,保育耕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确保粮食安全。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深入推进国家粮安工程试点示范市建设,重点完善粮食应急保供体系,提升粮食收储流通管理水平,着力打造基于大数据、云服务和大物流的O2O粮食物流产业园。

推动农业信息化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快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改造提升农业。支持供销合作社、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组织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与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开辟农产品网上交易市场,培育“电商示范村”,通过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村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重点培养适应新型农业和互联网社会的“新农人”。

加快特色农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金仓湖生态园、双凤现代渔业产业园的功能,重点培育具有太仓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强化各镇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推进3万亩现代水稻产业园、省级“菜篮子”工程基地、双凤现代渔业精品园和新港路沿线万亩林果产业基地建设。“十三五”期末,全市农业园区建设面积达到20万亩,重点打造20个现代农业园区,其中10个水稻园区、1个蔬菜园区、2个水产园区、3个休闲园区和4个综合性园区,力争申报苏州市级农业园区34个。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围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以高层次人才、综合性人才、复合型人才培育为重点,统筹推进全市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新型农民。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融合,继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每个村级合作农场、专业合作社重点培育12名种养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强化科技人才支撑,补充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强化农校合作。与大专院校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加快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实现农业科技转化和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加快推进市级生物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上海农科院合作建设“健康花卉研究室”,依托组培中心建立“中草药研究室”,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研发实力雄厚的生物农业示范基地。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引进,着力建立生物农业博士后工作站。根据各区镇产业特色,积极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能力。


  1. 着力做强战略增长极


围绕构筑沿江沿沪新高地总要求,进一步拓展和提升“以港强市”、“融入上海”和“对德合作”内涵,做强夯实太仓未来战略增长极。


第一节      推进太仓港跨越发展


进一步实施“以港强市”战略,大力建设大港口,做大临港大产业,初步建成大港城,成为太仓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大力推进大港口建设。加快港口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国际江海联运枢纽港”,强化集装箱干线港功能。“十三五”期末,力争建成投产码头泊位30个,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600万标箱。构建公铁水立体型港口对外集疏运交通网络,积极推进疏港铁路建设,提高集疏运公路网衔接水平,打通内河疏港通道。重点建设疏港快速路浮桥作业区段一二期工程、滨江大道北延新建工程、苏昆太高速公路东延新建等工程,基本完成“三横十纵”疏港公路体系。加快规划建设沪通铁路太仓港专用线工程,贯通海铁联运通道。提升疏港航道等级规模,实现杨林塘三级航道全线达标,充分发挥江海河联运优势。进一步加大投资建设力度,加快港口公共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建设。支持保障系统、锚地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建设公共堆场、停车场等港口配套设施。切实推进远洋干线、近洋干线、内贸干线、洋山快线、长江(内河)支线同步发展。重点突破远洋干线,开辟近洋航线,巩固和加密至日韩台航线,全面建成近远洋直达集散中心。积极优化内贸沿海航线布局,实现与上海港互为补充、长江港口全面向太仓港喂给格局。加强与周边港口的战略合作,优化物流运作模式,促进苏南地区远洋货物与集卡直运洋山港改从太仓港水路中转至洋山港“陆改水”出海。大力发展港口特色物流,大力推进国际陆海联运物流发展,完善台湾—太仓港—“苏满欧”海铁联运新模式,积极发展日本和韩国—太仓港—“苏满欧”、东南亚—太仓港—“苏满欧”等海铁联运新业务。完善国际拆拼箱、汽车滚装等功能,新增中日国际海陆联运口岸、整车进口、肉类进口等资质。

着力推进临港大产业发展。加快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改造提升电力能源、轻工造纸、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等新兴产业,“十三五”期末,努力建成3500亿级的新兴产业基地。以平台经济为主抓手,加快物流贸易产业发展。以太仓港综合保税区为功能平台,建设进出口贸易基地;以大宝赢电商为交易平台,建设大宗物资交易交割基地;以西本新干线、华东电商物流园等电商为运营平台,建设电子商务物流基地。“十三五”期末,建成3个开票销售1000亿元的物贸基地。构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围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以成果转化量产为切入点,加强与高校科学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强化对接上海高科技园区,发挥土地空间和综合成本优势,加快同济大学太仓高科技术产业研究院、太仓生物港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成为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区。“十三五”期末,建成3100亿级的成果转化基地。

加快建设“大港城”。按照现代化港口新城建设目标,进一步完善港城集散、服务、生活、生态等功能,构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模式。加快从物流中转通道向区域资源集配枢纽转变,以港口优势吸引项目落地,以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发展,以港城建设推动港口壮大,实现城市、港口共同繁荣。增强港城开放服务功能,集聚人才、资金、物流服务等各类资源要素,重点增强航运、物流、金融、商贸、保险等功能建设,打造太仓港国际航运服务集聚区。推进“新城区、老镇区、管理区”建设,健全新港城内部交通体系,完善港城商业配套。开工建设港城医院、港城中学、港城职业中学、体育公园等公建设施,加快核心区城市景观塑造和七浦塘沿线、重要门户节点生态改造。

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依托太仓通江临海的区位优势,发挥太仓港江海联运中转枢纽港作用,成为沿江集装箱运输的集散中心。加强产业协调合作,引导具有成本优势的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上游地区转移,争取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或物流贸易基地。加强与沿江城市在沿江岸线利用、港口协作发展、综合交通衔接以及水陆环境共保等方面的衔接协调,全面打造“产业新城、物贸新城、生态新城”。


第二节     加快融入上海步伐


加快实施“融入上海”战略,以设施对接为基础、功能融入为重点、机制联动为保障,全方位、宽领域、高起点、深层次创新合作模式,彰显同城效应。重点推进与上海“八大领域”的融入工作。

强化规划融入。充分对接上海“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年)”城市空间布局和“上海未来30年发展战略研究”的城市功能定位,加快城市功能的融入,成为上海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重要节点。

加快交通对接。着力发挥沪通铁路的交通对接功能,打造城际通勤列车;加快启动轨道交通建设,融入上海城际轨道交通圈;加强公路网建设,实现主要干线公路与上海全面对接;以发展区域公共客运为重点,构建对接上海公共交通体系,推动交通卡等公共交通服务一体化。

提升产业对接。把握上海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的产业转移、产业配套机遇,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和基础设施,以产业配套、产业招商、成果转化为抓手,以共建园区为载体,积极推进与上海政府、园区、企业、研究机构的合作和交流,引进科技与优势企业、共同招商增量企业、配套产业链环节,提升与上海产业对接的深度。

加强公共事业领域对接。在医疗、教育、文化、养老、社会保障等领域加快对接,积极引入上海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尽快实现社会保障体系互通互联。充分利用上海文化优势,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加快对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太仓港综合保税区载体建设,推进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功能联动(投资管理、贸易管理等)、业务联动(金融创新等)、管理联动(负面清单、事中事后监管等)。加强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主体上海外高桥(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成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复制推广的先行区。

加快对接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抢抓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机遇,融入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加快推动太仓创新驱动发展。在科技人才、科技投入、科技管理等方面,加快建立承接上海人才溢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机制,打造“创新在上海、创业在太仓”的创新创业服务品牌。重点推进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上海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对接,推进太仓高新技术开发区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载体的合作,形成功能、项目的全面联动格局。

加快对接上海虹桥商务区。充分利用大虹桥商务区会展经济溢出效应,积极搭建各类服务载体功能平台,发挥以餐饮、宾馆、休闲为主体的服务优势,引导各类企业来太开展国际国内贸易、物流配送等业务,有效集聚商贸流通业发展新平台、新功能,推动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加快对接上海迪斯尼国际旅游度假区。整合长江口旅游度假区、沙溪古镇等旅游度假资源,融入上海迪斯尼主题公园旅游体系,争取在太仓设立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建立与上海迪斯尼主题公园的游客分享合作机制,真正成为上海旅游休闲后花园。


第三节    打造中德合作典范市


高层次、高质量实施对德合作战略,打造新时期江苏对外开放的新窗口、中德两国合作的新典范,争取获批国家级“太仓深化中德合作试验区”。

加快推进“工业4.0”实践。坚持以高端制造业为引领,三次产业齐头并进。继续深耕精密机械制造和汽车零配件制造两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拓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环保等新兴产业,着力引进德国工业4.0代表性企业。积极鼓励在华德企把地区总部和研发、交易、结算等功能性机构设在太仓。加快引进培育德资金融保险、管理咨询、商贸旅游、服务外包、创意设计、会展、会计、法律等专业服务业,大力引进德国先进农业设备与技术。推动对德合作从高新区主战场向全市辐射拓展,全面优化各产业园区产业布局,加快形成德资工业产业链集群。

全面开展产业创新与合作。借鉴德国工业4.0模式,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建立国内领先的以自动化、智能化、精细化生产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德企与本地企业的粘合度。构建海外技术转移平台和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德国中心、史太白中心和中德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功能作用,加快推进中德创新中心落地,力争引进弗朗霍夫研究所等高端研究机构。积极组织开展国际产学研活动,鼓励德企技术成果在太仓转化为知识产权,打造中德技术转移中心。构筑“企业+大学+政府”的多边合作体系,新建一个有影响力的合作研发基地与技术转让交流平台。积极推进中德创新园金融创新。借鉴德国中心有效经验,鼓励有条件企业赴德国投资发展,积极尝试与德国中小企业开展并购重组或产业合作。建设德国中国企业“中国之家”。 拓展引才渠道,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人才政策,增强优质人才教育与供给机制对德企的吸引力。加强与中欧高层次人才交流中心、全欧华人专业协会联合会等海合组织合作建立“海外引才直通站”,进一步探索建立德籍高技能人才来太的绿色通道。继续推进德国“双元制”高技能人才培育模式的太仓本土化实践,争创全国中德职业培训的典范,创办“中德太仓大学”。深入实施“中德创新领袖计划”,培育一批既熟悉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又能够在太熟悉运用德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的专业人才。

深化拓展中德城市交流。吸收德国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提高建设标准,注重管理创新,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环境的满意度。规划建设一条特色商业街、一条交通示范路、一个“德国小镇”。规划建设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对接园区平台,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争取成为国家级园区,完善德国留学生创业园,强化德国工商大会(AHK)太仓办事处和太仓驻德办事处功能。加密双向经贸合作交流,探索建立德国商品展销中心。扩大深化友好交往,力争与巴符州、北威州及德国其他地区建立友好城市。广泛开展友好学校交流和大中小学生对德修学交流,探索设立德国中小学、幼儿园的有效途径。继续办好“德国太仓日”、德国啤酒节等活动,积极开辟中德家庭互访交流、江南丝竹走进德国、太仓图片艺术展等新的文化交流形式,加强中德体育赛事合作交流,加强医疗卫生方面对德合作。


    1. 提升开放发展水平


认真贯彻开放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开放总布局,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更加注重开放创新、更加注重内外联动、更加注重转型升级,丰富开放内涵,提高开放水平,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1. 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主动融入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人文合作交流中心。深入实施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方案。重点突出港口优势,强化与“一带一路”国家港口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和产能合作,鼓励本地企业开展“一带一路”沿线的国际布局,积极对接央企、联合市内中小企业组成投资联合体与沿线国家中小企业互动,承揽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大基建工程项目。支持本地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支持本地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举办的展览会、博览会。鼓励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企业在沿线交通枢纽和节点城市建立自主营销网络、售后服务中心、仓储物流基地和分拨中心。延伸放大综合保税区功能,积极开展保税展示交易、委内加工和返区维修业务。推动港口运营管理国际合作,共建“中国太仓港国际物流贸易合作示范区(基地)”。放大“郑和”品牌和江海文化的影响力,成为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积极与沿线城市缔结友好城市,寻求旅游、教育、文化等多元化合作与交流,共建文化交流基地。梳理整合“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和特色文化资源,积极融入文化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推动郑和文化、娄东文化、江南丝竹等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产业发展。


        1. 提升利用内外资水平


优化利用内外资结构。引导外部资本投向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特色新兴产业,持续推动特色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引导外部资本投向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服务外包、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商贸、休闲旅游、健康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利用外部资本的质量和效益。鼓励国际先进技术和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深化利用外资改革。放宽外资企业在经营领域、出资比例等方面的限制,试点申请举办中外合作经营性教育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鼓励外资企业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突破行业和政策壁垒试点给予研发型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积极引导外资研发中心开展高附加值的原创性的研发活动,吸引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来华联合组建科研中心。加强与“史太白太仓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合作,促进科技创新相关教育培训、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业务的开展。打通不同属性、不同规模、不同领域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加强技术、信息、服务、人才等双向和多向流动,打造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的产业创新生态圈。

加强引智招商工作。重点引进一批新兴产业技术攻关型的海内外人才,构建“项目—人才—基地”三位一体、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引智新模式。加快实现招商引资由增量资源招商向存量资源招商转变,由注重招商总量向注重引进项目的税源和整体经济贡献率转变。按照城市产业规划设立项目标准、投资强度标准和项目布局标准,严格把握项目准入关口,提高外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创新利用内外资方式。鼓励外资以兼并、收购、参股、融资、租赁、承包等方式参与本土企业的兼并重组,努力吸引一批上下游配套型企业与优质增资项目落户。加强与国内外各大金融机构、使领馆、专业服务机构等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促进“以商招商”;加强与资深产业园区、开发区的合作,拓展招商渠道。充分利用江苏友好省州关系网络,大力实施“拓展欧美”的招商策略。加大长三角等区域的横向经济协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合作共生一体化发展。强化北上广深重点区域的对接,积极引进国内知名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与环境,促进包括设计、物流、金融、维修、结算、贸易、营运、管理等功能性总部的集聚。


        1. 培育外贸新优势


打造市场交易平台。依托太仓港优势,充分发挥太仓港综合保税区平台作用,着力构建生产要素期货市场和辐射长三角地区的批发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和继续完善木材进口交易中心、太仓广保交易中心等交易平台,做大阳鸿化工商品交易平台等新载体,积极推进进口肉类指定口岸的筹建工作。培育发展高科技木材加工机构、木文化艺术品等高端专业交易平台。

加快发展服务贸易。鼓励高附加值服务出口,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在稳定物流、劳务、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的基础上,拓展服务贸易新领域,培育和扩大技术研发、融资租赁、国际教育、文化演艺、生命健康等新兴领域服务贸易。创新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管理体制,推进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发展。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服务贸易模式创新。

着力提升出口基地能级。提升省级自行车、童车、生物医药等出口基地的建设,着力培育特色出口基地和出口企业群体。构建和完善各出口基地的展览展示、检验检测、境外销售、信息咨询、保税仓储和金融服务等功能,推进货物贸易全过程便利化。

促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鼓励一般贸易生产企业扩大“三高”产品出口,重点支持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一般贸易生产企业的成长。促进加工贸易向研发设计、物流分拨和结算中心等产业链高端延伸。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兴市场开拓力度,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深化与亚太周边国家贸易合作,巩固与欧美发达国家贸易联系,逐步提高新兴市场贸易比重。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等进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第七章     全面深化各项改革任务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着力破除战略转型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1.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营造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引导和发挥市场主体积极性,扶持培育各类市场,释放市场活力。加快供给侧结构改革,采取价格调整、企业整合淘汰、拓展外部市场等方式,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中高端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向繁荣规范发展。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推进土地“二次开发”。针对园区闲置的低效用地,按照市场导向,通过“腾笼换鸟”、“借笼养鸟”等多种方式大力盘活,鼓励促进存量企业盘活闲置低效土地资源。

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优化国资布局,市属国有资本向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公共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投资等重要领域集聚。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进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出资人职能分开,形成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健全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

完善创新发展机制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对科技研发、孵化、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改革科研经费投入方式和管理制度,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政府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政府财政科技资金重点支持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公共科技活动,以普惠性政策和引导性为主的方式,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转化。创新科技投入市场化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打造企业成长全周期的金融服务链。


  1. 加快社会体制改革


深化社会事业综合改革促进教育体制改革。以教育现代化为统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发展民办教育,设立专项发展资金,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实施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完善总额控制下的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等相结合的混合付费方式。健全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家庭医生服务制度。探索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稳定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促进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形成多部门、全社会资源共享、合力共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格局。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制。推动养老体制改革。加快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放宽市场准入,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设施建设和养老机构运营。

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执法体制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提高执法水平,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建立联勤联动工作机制,整合部门资源、执法力量和城市综合管理辅助力量,组建联勤队伍和联合执法队伍,加强对城市管理顽症的有效处置。探索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信息互联互通,优化管理网格设置,逐步拓展管理内容,实现城管、环境等综合性城市管理全行业覆盖。

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的方针,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加快形成政社互动、重心下沉、注重治本的社会治理新模式。积极推进居民自治,完善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提高村(居)自治共治水平。强化基层管理队伍建设。综合协调和引导人力、财力、物力更多地投到基层,夯实基层组织,建立居村委工作人员薪酬合理增长机制。


  1. 加快行政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按照“两高、两少、两尊重”(即高度透明、高效服务;少审批、少收费;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群众创造)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职能边界,加快制定符合太仓特点的“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着力提高行政效能,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公众参与行政决策机制,深入实施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推广重大决策后评估制度。

推进街镇体制改革。强化街道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领域工作职能。优化完善“区镇合一”体制机制。按照强镇扩权思路,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将必要的行政执法类、专业管理类事务职能权限下放授权给镇政府,加强队伍编制和财力保障。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国务院、省政府、苏州市要求,进一步取消、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制定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实现“目录之外无审批”。进一步深化商事登记和投资审批制度改革,逐步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规范行政审批服务,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推进行政审批便利化,加快实现政府监管模式从“事前监管”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健全行政监督机制。

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议事和决策机制。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权力机关的职能,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同民主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科协、残联和工商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做好民族、宗教对台和侨务工作。



第八章     努力建设创新创业城市


认真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引领为主导,把握全球未来科技革命趋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汇聚科技创新要素资源,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综合水平,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现代化创新创业城市。


第一节     加快企业创新发展


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鼓励大型企业、主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打造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努力形成一批集研究开发、设计、制造于一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积极发挥政策激励和导向作用。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两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培育壮大创新企业群体。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建立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扶持体系,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加快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步伐。大力发展创新型领军企业,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通过并购重组、委托开发和购买知识产权等方式,大幅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推动传统民营企业嫁接创新资源,运用新技术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实现转型升级。强化外资企业属地研发创新,融入区域创新体系。

推进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完善符合市场经济特点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企业联盟牵头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承担实施产学研结合项目。着力构建大型仪器设备、科研信息、开发服务、测试中试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增强企业协同创新能力。


第二节     集聚创新创业人才


创新人才集聚机制,打造长三角人才高地。深入推进“娄东英才”工程,重点支持在科技创新、企业经营管理、高技能、宣传文化、教育、卫生、社工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持续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系列招才引智活动,发挥引才直通站、欧美同学会、“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等资源优势,加快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十三五”期末,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超20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超1.2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1.6万人,引进培育“千人计划”人才50人以上,重点支持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科技创新创业项目100个、创新创业团队10个,力争成为高层次人才集聚度高、创新创业成熟度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快、企业主体作用强的创新创业高地,区域人才竞争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探索人才引育新模式。统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资源,打造特色人才培养载体。充分发挥太仓“德企之乡”和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培训机构和高校在太设立培训中心、联合办学。依托健雄联合研究院、太仓市企业联合大学培养各类人才,建立人才创业交流和培训平台。引导企业成为人才引育主体,激活企业家群体创新活力。大力实施人才项目“嫁接式”合作,鼓励企业和高校合作新建大学生实习基地,吸引优秀毕业生来太工作。积极推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深度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建立一批集咨询服务、技术研究、人才引育、高企孵化于一体的合作创新平台。

优化人才扶持政策,提升人才服务软环境。实施特殊的创新创业、产业发展、财税金融与服务政策,建强一批具有较高承载支撑能力的特色载体,建立覆盖创新创业全阶段的多元化、多级次投融资服务体系。完善领军人才及团队扶持政策,健全优质项目再扶持政策,探索紧缺人才和其他各类人才发展的政策。在住房公积金、子女入学、医疗、出入境、落户、社保等生活待遇方面完善配套措施,形成规范科学、便捷高效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打造适宜人才创新创业的舆论、工作、生活环境。


第三节    构建创新支撑体系

推进创新园区发展。争取“一区六园”建设上新台阶。发挥中德合作优势,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中德企业合作基地”建设,努力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依托大学科技园、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健雄联合研究院、太仓数字文化和创意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打造天镜湖文化科技产业园。着力发展生物医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壮大手性药物和新型中间体研发基地、高端新药产业基地、酶产业基地和医疗器械生产基地,形成全省具有特色和规模的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大力推进江苏省机电装备科技产业园、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州研究院等载体建设,建成科技产业园。重点加强太阳能光伏、光电、海上风能、生物质能源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及下一代核心技术、关键材料与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完善产业链体系,推进新能源科技产业园建设,形成具有一定影响的风电装备基地和全省有名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加快同济大学太仓高新技术研究院等平台的建设,全力发展多性能复合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等新材料,做优新材料科技产业园。坚持技术引进与合作创新有机结合,完善制造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打造全省知名的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做强新装备科技产业园。

加快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市科技创业园、软件园、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加快建设一批新型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孵化支持机构,重点打造一批重点领域的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培育一批行业协会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不断提高创新服务载体专业服务能力。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积极引进科技评估师、咨询师、经纪人等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快推进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等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多类型、多层次、多元结构的科技服务网络。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改进服务、搭建平台,实现科技创新和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加大对初创型科技企业的扶持,加大“科贷通”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


  1.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有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形成并优化“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体系。大力推进企业知识产权试点扩面工作,大力推广《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以重点企业、优势企业、成长企业为主要依托,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企业群。进一步发挥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制度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申请国际专利,提升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率。不断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机制,提升企业自我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加大对各类侵权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所有人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第九章    加快构建现代田园城市


认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实现“环境美”为目标,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促进城乡一体化,优化提升城市功能,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全力打造现代田园城市太仓样本,成为全国中小城市建设典范。


  1. 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四化同步、市场主导、生态宜居,努力形成具有时代特点、太仓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的统一部署,推动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十三五”期末,城镇化率达到78%左右。

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积极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推进户籍管理、土地管理、投融资、行政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环境。创新和完善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强化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推动外来人口社会融合。全面开展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建立健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约束机制,盘活利用现有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健全运行机制,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建立健全耕地保护激励约束机制。加快投融资机制创新,逐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探索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的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


  1. 建设绿色低碳城市


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点区建设,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转型。强化新老项目能评、环评等源头控制措施,严格“三同时验收”和投产后的评价复核,确保新上项目符合节能环保要求。推动高能耗企业实施节能技改、淘汰落后设备,推进高碳行业低碳转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快产业园区循环化、生态化改造,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实施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全面推进城乡建筑绿色发展。加快实施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切实做好垃圾的改良化、资源化。积极推广太阳能应用。

积极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型。培养公民环境意识,形成绿色消费自觉和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社会风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化交通运输装备结构。推进“油改气”、“油改电”工程,推广电动、天然气、混合动力汽车。打造超110千米的“四横、五纵”休闲绿道网络,全面建成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倡导慢行出行方式。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能效之星”创建活动,推进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全市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基本消除污水管网盲区。加快污水厂污泥处置工程建设,提高处理能级;强化污水达标排放监管,全面推行工业集聚区企业废水、水污染物纳管总量双控制度。推进浏河水源地与浪港水厂浑水管连通工程建设,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建立健全大气复合型污染监测和防治体系,强化大气污染源控制,全力改善空气质量。建立土壤污染责任追究制度,做好土壤环境质量动态监测,着力解决企业污染源问题,防治农业面污染。

加大生态绿化建设力度。力争成为“生态园林城市”。按照重要生态功能区划的要求,严守“生态红线”。持续推进生态片林、绿色水廊、绿色通道、林果产业、城镇绿化、村庄美化等“六大工程”。加快双凤湿地、长江江滩湿地、澜贝湖、雁月湖等河湖湿地建设,推进河道护坡生态化改造和湿地沟通串联工程,形成网络化的湿地生态系统。加强雨洪利用、管网改造,全方位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快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鼓励发展碳汇交易、合同能源管理、排污权交易,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1.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实行“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智慧太仓建设。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为基础,发展新一代城市信息通信网络。加快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推进公共区域和建筑无线网全络覆盖,建成“无线城市”。实现“网上一站式”智能化行政审批服务,促进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涵盖公共交通、规划建设、水利水务、城市管理、健康保障、社区服务等各领域的智慧民生服务应用体系建设,促进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社会治理精细化。探索“数字乡村”信息平台建设,以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1. 塑造人文城市风貌


发挥娄东文化、江海文化特色,精心打造长江口旅游度假区,继续加强沙溪古镇、浏河古镇、直塘老街等名镇名街整体保护,留存传统村庄格局风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人文特色魅力。鼓励城市文化多样化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增进外来人口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形成多元开放文化格局。做优滨水空间、游园绿地、林荫道路、街头小品等公共空间和城市细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1. 提升基础设施综合承载力


进一步完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提升城镇功能。加快新城区建设,做优浏河滨江新城、沙溪南部新城、璜泾雁月湖新城道路、景观、绿化等基础设施,全面形成新城框架。继续推进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改善棚户区脏乱差环境面貌。

完善交通设施。形成以公路网为基础,轨道交通为支撑,水路网为纽带,通用航空为补充的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新建苏昆太高速公路东延、通港高速、锡太高速、S256,改扩建G346太仓段、S604等干线公路项目。新改建浏双路、璜溪线等10条县道,建设15个地方路网连接公路建设项目,继续提档农村道路。加快市域快速通道建设,推进S604G346、陆璜公路与上海的对接。拓宽改造S359锡太公路。加快沪通铁路一期工程建设,积极争取沪通铁路太仓港支线、沪通铁路二期工程开工建设。推进轨道交通网络布局,新建南沿江城际铁路。加快杨林塘航道整治、吴塘河配套以及苏浏线航道护岸工程,实施苏州市干线航道石头塘工程。强化公交优先战略,加快公交候车厅智能化改造,完善乡镇区域公交和出租车系统。挖掘新增城区停车场(点)、泊位,盘活开放各类停车场(点)资源。

推进城市能源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输变电、蒸气管道、石油气管道工程建设,完善电网、热网和天然气管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强化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鼓励支持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应用;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加快配套站点建设。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九纵九横”骨干河道整治,持续开展农村河道疏浚轮浚,启动长江堤防提升工程。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完成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做好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定工作。进一步增强依法治水能力,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切实保护水资源,保障河湖健康。


第六节     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加大城乡协调发展力度,推进公共服务城乡同质,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积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创造农村美好生活。

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提高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深入推进大病医疗保险等创新实践,完善各类社会保障标准正常调整机制,优化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建设,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提高人文素质,增强全民体质。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快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和社会管理费用合理分担机制,“十三五”期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交通、水务、供电、电讯、网络、数字电视的无缝对接。加强保留村庄规划建设,体现江南水乡特色。加强自拆自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有序推进农民集中居住。鼓励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引导工业企业向镇级及以上工业园区集中。发展壮大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规范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优化农村资本配置。加强农村劳务合作社建设,吸引更多人才、技术,优化配置农村人力资源。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抵押。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引领,合作农场为主体,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补充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农业企业化经营的项目,向农业输出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农村房屋所有权等抵押融资。推进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以及抵押、担保、继承权。建立完善集体资产综合性产权交易平台。探索开展“政经分离”、“政社分离”,明确村党组织、村委会以及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治理主体的责任边界和互动关系。

建设特色美丽镇村。加强小城镇特色风貌建设,注重特色古街区保护,建成著名特色小镇。尊重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乡土习俗,有序推进120个保留村庄规划建设,形成独特乡村田园风光和质朴乡土文化特色。实施镇村清洁工程,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和土壤环境整治。强化镇村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特色产业。


第十章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认真贯彻共享发展理念,以实现“百姓富”为目标,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突出重点、完善制度,促进就业鼓励创业,提高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水平,扎实办好各项民生实事,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1. 促进就业鼓励创业


促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进一步完善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强化市场调控和行政推动,增强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协同机制,完善全市就业保障体系。加大重点人群就业关注力度,以应届毕业生、征地动迁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员等为主体,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十三五”期末,每万名劳动者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620人,保持城镇登记失业率<3.5%,保持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5%

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完善就业援助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均等化。加强劳动力资源动态分析,深化信息化就业服务模式,健全就业信息登记服务系统,完善职业介绍所等服务平台,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形成企业主导、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格局,强化被征地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探索青年培训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新举措,提高就业服务能力。

营造创业良好环境。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主线,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全力做好创业服务工作。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来太仓创业。推进创新创业园区建设,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产业发展。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珍惜人才、鼓励创新、崇尚创业的浓厚氛围。



  1. 提升社会发展水平


促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高质量高水平普及学前教育,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外来从业人员同住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着力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多元化发展,全力推进职业与社会教育创新发展,深化中德合作“双元制”人才培养实践,依托“开放大学”建设,提升社会教育发展水平。支持各类主体兴办民办学校,加大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各镇、区结合校舍升级工程,加快中小学标准化、现代化建设。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创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和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

建立高质量的公共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城乡联动、县域一体、服务均等”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加强以人才队伍建设、卫生信息化建设和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为重点的内涵建设。继续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建立高质量的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形成以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健康太仓”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人均期望寿命等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城市建设,建成全国健康促进市。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规范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行为,加强食品药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大力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完善“10分钟健身圈”。整合体育资源,优化设施布局,扩大对社会开放的程度,满足市民体育健身需求。推动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项目深入到街镇、企业、校园等各类机构。完善体育公共健身点,加快市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以街道、镇体育活动中心为重点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重点发展青少年体育健身活动,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业,鼓励健身休闲服务企业扩大连锁经营、创建服务品牌。积极发展体育用品市场和竞赛表演业,吸引国际知名体育赛事落户太仓。开放体育市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围绕完善适度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继续加强养老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十三五”期末,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到45张,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50%以上,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养老床位数占比达到70%以上。加快推进“医养结合”,扶持社区老年护理院,护理床位达到1000张以上。构建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推进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以及助餐点建设,实现村、社区实现日间照料(托老所)全覆盖,进一步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能力。完善养老服务保险制度,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综合保险和70周岁以上老年人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覆盖率有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老年优待水平,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办好老年大学。“十三五”期末,参加老年学校的人数达到老年人口的30%以上。


  1. 完善民生保障机制


完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推进社会救助规范化建设。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调整机制,健全生活救助和专项救助等制度。逐步引入专业力量介入社会救助,利用社会资源帮扶贫困家庭。健全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完善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继续扶持社会福利企业发展,落实困难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加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救助,完善城乡医疗、助学、住房和法律援助等救助制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积极引导和动员慈善组织、志愿者、企业等各方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和服务工作。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鼓励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强化二次分配的调节。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加强物价监督。完善困难群众、重点优抚对象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水平。对低收入农户、经济薄弱村分类扶持,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相衔接,做到贫困人员应保尽保。进一步加强社保基金监管,提升基金抗风险能力。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新增保障性住房完成率达到100%

加强双拥优抚安置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广泛开展全国双拥模范城争创活动,完善社会化拥军新模式,坚持走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之路,建立高效的双拥工作运行机制,推进双拥工作的法制化、社会化进程,提高全市双拥工作整体水平。全面贯彻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健全完善各项优抚政策,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军队改革相衔接的优抚政策体系,深化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继续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培训工作。


第十一章      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以实现“社会文明程度高”为目标,按照传承、创新、开放、繁荣的方针,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1. 加强城市文明建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宣传教育、实践养成、制度规范为抓手,以党员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为重点对象,广泛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结合实际工作、融入日常生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巩固文明创建成果。坚持“以创促建、重在管理、注重长效、惠及群众”的原则,以实现“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为目标,推动市民文明素质、公共文明建设水平、城乡文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将太仓打造成为具有高质量的生活环境、高品味的城乡文化、高素质的公民思想道德的文明城市。


第二节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加快培育传统文化品牌。加强对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强化娄东文化品牌价值研究,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共建“上海交通大学太仓娄东文化研究院”,形成打造娄东文化品牌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利用好郑和航海文化、江南丝竹、“新娄东画派”、滚灯等文化名片,开展更具广度和深度的对外文化交流,增强城市文化影响力。彰显地方文化特色。进一步挖掘地方特色和民间文化,加强研究、整理和开发古典文献,实施太仓文化史文库、历史文化名人等重大出版工程,建立一批太仓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推进特色文化载体建设,广泛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巩固“一镇一品”特色,推进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的创建活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加大古镇、古街、古村落保护力度,积极推进沙溪古镇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申请,做好太仓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相关工作。编制遗址保护规划,完成重点文物修缮保护工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保护体系和传承人认定体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重点保护好沙溪古镇、海运仓遗址、浏河天妃宫遗迹、张溥庄第、古拱桥等重要文化遗产,加强江南丝竹、滚灯、龙狮、双凤山歌、唐调等一批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播,促进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设计和创意产品研发。


第三节      繁荣文艺创作生产


完善文艺创作政策引导。制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办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艺创作,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的指导。建立文艺创作题材库,突出太仓地方文化特色,重点抓好以中国梦、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现实题材、以反映太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重大题材、以百姓生活、身边事迹为主题的民生题材等作品的创作生产。抓住建党95周年、建军9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契机,推进一批重点项目的创作。办好重温经典娄东(太仓)全国中国画(山水画)作品展,形成品牌效应。积极打造文艺精品。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省五星工程奖”、“苏州繁星奖”为目标,重点抓好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等各门类的精品创作生产。


  1.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合理布局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促进公共文化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加快打造城市“十分钟文化圈” 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加快港区、新区、科教新城文化中心建设,推进宋文治艺术馆改扩建。“十三五”期末,全市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0.4平方米。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丰富免费开放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能力。整合文化资源,推进文化惠民,持续打造“文化乐园、精神家园”文化惠民服务品牌。推进“书香城市”建设,全市图书馆分馆数量达到20个,实现市、镇、村(社区)三级图书网络的资源共享、图书流转和通借通还。“十三五”期末,全市居民综合阅读率达到90%以上。全民科学素质达标率达到12%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标准化。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服务供给、队伍建设、资金保障等,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保障标准,制定完善公共文化单位标准化服务规范。开辟针对性服务渠道,保障和实现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和农民工等群体的文化生活基本需求。“十三五”期末,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程度达到90%以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动态反馈机制、评价机制、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推进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文化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十三五”期末,全市注册文化志愿者团队达到20支,注册文化志愿者人数与城镇人口比例超过1.5%


第五节       增强文化产业实力


推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以“创意太仓,活力家园”为主题,促进文化与创意、科技、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设计创意业、现代传媒业、演艺娱乐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等产业。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快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网上剧院等建设,加快文化产品生产传播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大对文化科技融合项目扶持力度,促进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提高文化产品科技含量。积极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推动建设众创空间、扶持文化创客,培育更多文化市场主体。打造龙头文化企业。加快培育重点文化产业企业,“十三五”期末,力争培育23家行业龙头企业,20家重点文化产业企业。落实文创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培育优质文创产业项目,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全力扶持天镜湖文化科技产业园、江海文化产业园建设。推动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推进文化金融产品建设。扩大文化消费。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实施文化产业人才计划。大力推进文化领域522人才工程,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文化领军人才和重点人才,“十三五”期末,争取引进5位文化产业领军人才,20位文化产业重点人才。加大对创新型、紧缺型、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的扶持力度,营造文化人才与科技人才同等重要的环境条件。


第六节       推进对外文化交流


创新文化对外宣传方式方法。依托数字化、信息化等手段,通过互联网媒体平台展示太仓文化。加强与境外友好城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城市的互通交流,积极推动江南丝竹、新娄东画派、滚灯龙狮等传统文化资源走出去,支持文化企业参与国家丝路书香工程、丝路影视桥工程,参与国际著名图书、影视动漫等文化产品展示交易会。开展深度的对外文化交流,增强城市文化影响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扶持一批文化进出口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外向型文化出口企业和产业基地,支持本地文化企业通过独资、合资、控股参股、并购等形式在境外兴办实体,建立营销网点,实现落地经营。


第十二章      加快社会治理现代化


进一步转变社会治理理念、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深入推进“政社互动”创新实践,强化“三社联动”,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建设具有太仓特色、覆盖城乡、主体多元、管理有效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


  1. 全面建设法治太仓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依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关系,厘清政府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等在社会治理中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健全完善依法决策机制,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等法定程序。坚持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推动政府依法履职。强化政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职责,强化行政执法部门法定监管职责。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行政执法监管机制。增强政府工作人员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提升依法办事能力,推动政府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迈上新台阶。

坚持公正公平司法。认真落实司法体制改革各项措施,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维护司法权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起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进一步推进阳光司法,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关注和期待。

提高全民法治意识。认真开展“七五”普法工作。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加强法治宣传社会化建设,构建政府、社会、市场有机统一的大普法工作格局。加强法治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市级强、镇级特、村级全覆盖的法治文化阵地立体网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倡导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环境。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提高普法实效。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

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相统一,完善以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依法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机制,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切实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

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乡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因地制宜设立公共法律服务窗口。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的公共法律服务事项范围,健全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机制。积极扶持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行业发展,努力构建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加强法律服务行业建设。


  1. 深化提升“政社互动”实践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牢牢把握社会治理的方向,充分发挥党组织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能,推进党组织真正进入社会、进入基层自治组织、进入社会组织,进入基层最活跃领域,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引领、组织与服务作用。健全社区管理体制,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村(居)委会为基础、其他各类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推进村、居委“去行政化”,使村、居委真正成为回归群众本位的自治主体。进一步理顺社区党组织、村(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和驻区单位间的关系,加强“5+X”专委会建设,形成以村、居委为中心,多种主体共同参与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体系。

优化“政社互动”机制。实施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全面梳理行政权力,实行动态调整。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部分职能转移,为社会组织承接创造条件。加快政社分开,明确社会组织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推进政府与社会团体的互动合作,激发社会主体活力。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创新政府购买方式。在重大行政决策实施、规范性文件制定、惠民工程推进、社会救助发放、廉租房配租及其他涉及民生资源配置等工作中,严格落实公众参与要求。重点围绕民生重要领域,切实尊重民生权利,更加注重民意沟通。依托信息技术手段,着力打造“互联网+为民服务”品牌。按照“贴近基层、简单易行、群众认可”的原则,进一步简化工作流程。完善重大行政决策论证、听证、评估、反馈等制度,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举报投诉机制。增强公共服务多元投入机制,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结构的优化和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

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建立市、镇、村(居)三级“政社互动”议事平台,面对面与村(居)民开展动态化、常态化的日常互动。健全民情恳谈、民意征询、民主评议等机制,探索协商民主在基层的实现形式。切实发挥老党员、老干部、村(居)民小组长等群体作用,注重发挥年轻群体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提高群众参与热情。

加快培育社会组织。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力度,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梳理政府管理服务职能,制定政府职能转移目录、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目录和社会组织承接服务资质目录,健全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机制。明确社会组织社会责任,完善社会组织自律、信息公开、评估等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着力培育社工队伍,积极发挥志愿者作用,提倡社区群众自助和互助服务。建立义工(志愿者)服务点,发挥在助老、助困、助残、助学、助医等方面的作用。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框架和运行机制。加快各行各业信用和农村信用(乡镇、社区)建设,推动信用应用和信用服务市场发展。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促进诚信文化建设,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诚信水平,改善经济社会信用环境。


第三节     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加快公共安全网建设。以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专群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为重点,形成集打击、防范、管理、控制为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治安防控投入,创建一批、申报一批有实效、能切实解决问题的平安实事项目,以实事项目促进平安建设,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完善提升技防水平,积极探索视频监控系统、人口信息系统、门禁、车禁系统等技防一体化建设,深化技防管理,建立立体化防控体系。发挥群防群治效能,充分发动群众,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进一步发挥群防群治在社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平安太仓建设,专项打击和重点整治相结合,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着力解决好当前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和反映强烈的治安顽症。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制定计划、全力整治,强化对实有人口、特殊人群的服务与管理,创新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建设法治城区。

探索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抓好数字城管向镇区延伸工作,进一步强化管理区、农村社区建设和居民小区物业管理。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强化科技支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完善矛盾纠份多元调解格局。创新工作机制,提高人民调解专业化水平。采取上门走访、定期联系、日常接待、开展结对帮扶等方式,倾听民意、了解民情,疏导群众情绪,办好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难题。高度重视源头预防,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调解体系。建立健全信访维稳机制,完善信访制度。

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完善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危险品、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特种设备、消防(火灾)、易燃易爆等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大型群众性活动等的安全管理,降低事故发生的机率。完善政府安全监管和社会监督体系,明确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体制。创新安全监管监察方式,推进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信息化建设。强化社会监督体系建设。完善安全科技支撑体系,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与装备,推动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规范发展。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加快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应急救援基础条件。完善宣传教育培训体系,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提升全民安全防范意识,构建安全发展社会环境。


第四节    加强人口服务管理


加强人口宏观调控。贯彻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完善人口调控机制,引导人口科学有序流动,控制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和布局。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努力保持全市人口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一致。

持续提高人口素质。完善出生缺陷一级预防体系,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健全终身教育机制,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坚持以创新转型推动人才集聚,以产业升级优化人口结构,探索建立人才引进、选用、流动、保障、激励、发展新机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加强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使农民工尽快融入当地文化、生活和工作环境。

强化人口综合服务。完善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管理服务机制,逐步实现居住地服务和管理。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积极发展妇女儿童和青年事业。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使残疾人全面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合理规划宗教活动场所布局,适应信教群众的合法需求。


第十三章     规划实施保障


切实加强党对“十三五”发展的领导,充分发挥规划促进科学发展的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规划实施与保障工作,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和评价制度,确保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


第一节     强化规划分工落实


完善规划体系。以“十三五”规划为统领,强化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编制,积极推进多规合一,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形成完善的规划编制体系。对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分解,明确牵头部门和工作责任,作为对各部门落实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各责任部门深化细化落实计划,明确措施、明确责任、明确期限,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第二节     加强政策项目配套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密切联系宏观环境变化和发展实际,加强政策储备。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发挥重大项目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带动作用,在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生态环保、社会民生、农村农业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优化重大项目布局,加强项目实施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优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务和城乡一体化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进一步统筹、规范、透明使用财政资金,提高政府投资的引导力和带动力,鼓励社会投资。


第三节     健全监督评估机制


实施规划评估。组织开展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规划实施的后评估,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动员全社会参与。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建议,健全政府与企业、居民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和透明度。


附录:

部分名词解释


五个迈上新台阶: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

七个更:有更好的教育、有更稳定的工作、有更满意的收入、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有更优美的环境。

三强两高: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思想文化建设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

海绵城市: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5+X委员会:在各村、社区设置社区法律事务与人民调解、社区安全保卫、社区卫生健康、社区文体科教、社区公共事务与互助服务委员会五大专业委员会,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各村、社区的实际发展需要,设立一个其他委员会,而各专委会的成员则都由社区志愿者自主报名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