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语言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8月,我院组建“语润猕乡 AI同行”实践团队赴陕西周至开展为期一周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这群青年学子以专业为基,以乡情为脉,在秦岭脚下开展了一系列融合语言推广、红色传承与AI科普的志愿服务,让普通话如清泉润物,让AI技术如春风化雨,真正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志愿者们深入周至县二曲街道小区及临街商铺,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专题调研。通过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与居民、商户面对面交流,细致了解不同年龄、不同行业民众的普通话应用能力与实际需求。团队收集了100余份有效问卷,发现并记录了本地高频方言词汇及其使用场景,为后续精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
针对社区及村镇基层工作者,团队开设“AI赋能基层办公”专题讲座。团队成员现场演示如何利用AI工具快速撰写公文、优化会议纪要、处理Excel数据、生成工作总结等实用技能,通过实际案例讲解提示词设计与人机协作技巧。现场互动热烈,多位基层干部表示“AI成了办公效率的新引擎”,切实感受到了智能技术为传统政务工作带来的变革与提升。
在走访老党员活动中,团队特邀退伍老党员分享军旅岁月。其中,“陕西最美退伍军人”朱清明同志三次勇闯无人区的真实经历,深深打动了现场每一位听众。老一辈用朴实方言回顾峥嵘岁月,青少年用普通话转译并制作成双语故事二维码,让忠诚与奉献的精神在代际对话中生生不息。
随后,志愿者们拜访了一位老党员,曾任周至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他用陕西方言和普通话动情讲述黄继光的故事,情至深处,不禁哼唱起:“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苍老而略带颤抖的嗓音,一字一句重重叩击在每个人的心上。
面向周至艺校学生,团队开设“童创未来”人工智能科普课程。孩子们通过普通话指令与“豆包”“DeepSeek”等AI模型进行互动,在航天科普课堂上他们化身“小小航天工程师”,亲手制作航天模型;在AI绘画课上志愿者们使用AI技术将他们的二维画作转化为生动的3D电子图像。课堂融语言训练与科技启蒙于一体,拓宽了乡村孩子的认知边界。
实践团队将中医药文化带进课堂,生动讲解了中医药的基本概念与价值,并现场演示了艾灸操作,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传统医术的独特魅力。孩子们还亲手参与制作了手工皂,在动手实践中真切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博大精深。
“四是四,十是十……”清脆响亮的绕口令在教室里此起彼伏,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跟着志愿者一遍遍练习。实践团队设计了系统有趣的推普环节:从基础的拼音发音技巧,到常见的推普小知识讲解;从紧张有趣的绕口令比拼,到创意十足的“一句话接龙”游戏。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踊跃参与,普通话水平悄然提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普通话的热情和自信心。
团队依托学院原创《红岩》话剧资源,精心选拔了一批学生参与话剧排练和“强国有我”主题朗诵训练。在学生志愿者的指导下,艺校学子将“狱中绣红旗”等经典片段以普通话精彩呈现,并进行专场展演。演出尾声,全体演员与观众齐声朗诵《强国有我》,用铿锵誓言传递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志愿者们深情讲述党史故事、红岩精神与杨根思的英雄事迹,以标准而富有感染力的普通话,将革命先烈的崇高形象生动还原于孩子们眼前。在专注的聆听中,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那段烽火岁月里的信念与坚守。标准的普通话,成为跨越时空的纽带,让红色基因自然流入孩子心田,也使崇高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中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
未来,人工智能学院将继续以专业和热情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用智慧与行动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力量。(图/学生会宣传部 文/周敏新 审核/陆旻忆 陈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