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践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作用,8月,智能制造学院“智小匠”乡村振兴团赴宿迁市沭阳县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技术护农+科教启智”双轨行动,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实践伊始,“智小匠”秉持“先听需求,再解难题”的理念,深入沭阳12个村组、3家农机维修点,通过问卷调研、入户访谈等方式摸排农机使用痛点。面对听力不佳的农户,队员们将专业术语转化为“机子一年坏几次”的家常话;遇到忙碌的农机手,队员们边搭手边询问设备故障情况。3天时间里,团队累计收回有效问卷120余份,形成《乡村农机使用现状调研报告》,为后续服务筑牢基础。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老旧农机故障频发”问题,团队带来定制化的“低耗能维护工具包”,以“省钱、好用、学得会”为原则开展技术服务。在沂涛镇农户张大哥的农机旁,队员们分工协作:拆解传动部件、组装智能传感器、绘制维修简笔画手册。经过半天忙碌,原本“吱呀响、常卡壳”的收割机恢复运转,改造成本仅500元,比市场价格低近一半。队员们还现场开设“田间微课堂”,手把手教农户拆解、润滑、安装传感器,将“技术亲近感”传递给每一位农户。
除了技术护农,团队还走进沂涛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乡村儿童开展科学启蒙课。课堂上,队员们先教孩子进行5S整理,再用“盐水里的矿物质能导电”等通俗语言讲解原理,指导孩子分组组装“盐水小车”。当孩子看到自己组装的小车成功滑动时,兴奋地直呼“农机传感器也是靠电干活”。课程最后,队员们为孩子颁发“小小科学家”徽章,鼓励他们探索技术奥秘,为乡村种下科学梦想的种子。
此次实践中,团队累计帮助8户农户改造老旧农机,编印200册《农机智能维护手册》,为50余名儿童开展科普课程。学院计划以此次实践为起点,建立“智小匠乡村服务长效机制”,让更多“智小匠”带着专业技术与科普资源走进乡村,以职业教育之力,持续为乡村振兴贡献健雄智慧与青春力量。(图/“智小匠”乡村振兴团 文/徐炜 审核/周玲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