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10-01浏览次数:2248

本规划的编制,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苏州、太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等国家发展战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政策为依据,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在全面总结学院“十二五”发展成效与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判学院面临的主要问题、现实挑战与发展机遇,研究确定“十三五”期间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与重点任务, 旨在为学院今后五年发展指明方向,是全院师生投身学院改革发展事业,推动学院实现高职教育特色发展领跑者美好愿景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适用期:2016年至2020年。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各种问题凸显、外部竞争加剧的五年,也是建院以来发展速度最快、取得成果最多的五年(附件1)。五年来,学院以提高质量为目标,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坚持创新发展、内涵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四大原则,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各项事业蓬勃进展,顺利通过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跻身省示范院校建设单位行列。学院为地方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大的人才支撑、科技支持、智力贡献和文化引领,学院与地方伴生发展成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典型案例。

(一)主要成绩

1.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在生源持续锐减的不利形势下,全体教职员工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各类招生逆势上扬。2015年,全日制高职在校生5132人,达到“十二五”“5000人在校生”预期目标;组织各类社会培训6348人次,远超“十一五”末(2010年)2700人次规模;同时还与本科高校联合培养了全日制本科生47人、专业硕士741人,实现学院办学层次新的突破。

2.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探索建立“政行企校”合作办学体制,七大校企联盟入盟企业突破100家,校地、校企相互兼职加快推进,“中德中心”董事会运行良好,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各专业普及,“政府引导、行业指导、校企双主体”的办学体制逐步形成。依法治校、科学治校、民主治校的现代大学制度不断完善,绩效工资改革启动实施,二级管理加快推进,多元参与的自我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完善,顺利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学院管理走上科学化、法治化、规范化发展快车道。

3.师资结构不断优化。与“十一五”末相比,双师素质教师占比由49.3%提高到77.3%,高级职称教师占比由25.1%提高到34%,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比由36.4%提高到73%,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分别由7人、1人增加到11人和3人,产生“省333高层次人才”3人、“东吴学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同时建立了企业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素质与双师结构进一步改善提高,为学院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4.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建立专业与产业对接机制,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32个(招生专业27个);大力加强品牌专业与专业群建设,五年新增央财支持专业2个(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个(机电一体化技术)、省级重点专业群2个(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专业群)、苏州市优秀专业1个(工业分析与检验),建有央财支持实训基地2个(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电气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省级实训基地3个(数控实训基地、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中德机电“双元制”工程中心)、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定岗双元”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5.教学改革持续深化。依托区域丰厚的德企土壤,推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创新,探索形成以“双主体”(校+企)、“双身份”(学生+学徒)为主要体征的“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合作企业近百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160多个,校企合作开发省级精品课程3门、精品教材5部、重点教材1部、国家规划教材9部,设立省级教改项目14个,学生在省以上技能大赛获奖60多项,国际通用的德国AHK资格证书一次通过率97%以上,毕业生综合竞争力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相继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特等奖,2014年获得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建立国内唯一的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示范推广基地。同时,不断深化中高职衔接、高本衔接与国际化办学。

6.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发动教师参加科研与科技创新,五年完成省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17个、横向科研项目42个,申请专利289个。依托联合研究院集聚人才、搭建平台服务地方发展,成功建立省级大学科技园,成为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训基地,一批创新创业项目在基地成功孵化。依托继续教育学院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和高新技术培训,成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广大学院志愿者活跃在太仓城乡,成为公益活动的主力军和亮丽风景。

7.校园文化逐渐形成。新建校史馆、吴健雄陈列馆、娄东文化墙、院士墙等文化载体,依托文化载体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娄东文化和吴健雄精神传承,吴健雄陈列馆成为入选苏州市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广泛开展社团文化与吴健雄节纪念活动,依托图书馆开展“读书节”,建设书香校园,校本化素质教育体系与校园文化特色逐步形成。

8.和谐校园巩固提升。组织全员核能领导力培训,明确学院发展愿景、使命与“学生第一、包容、支持、创新、责任”价值观,领导力、执行力、凝聚力显著增强;开展党员干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勤廉文化建设,改进了工作作风,党群、干群、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开展“十佳师德标兵”“感动健雄人物”等评选宣传,重视教风学风建设,正能量在校园不断传递;完成体育场、宿舍、食堂和教师办公室改造,加强日常安全管理,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推进民主党派、工会、共青团、校友会组织建设,关心关爱离退休教职工与特殊群体,调动一切力量支持学院发展。2014年成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一览表

类别

主要指标

牵头部门

2010

(基数)

2015

(目标数)

2015

(实际完成数)

1.办学规模

1·1 全日制高职在校生

教务处

5603

5000

5132

1·2 非全日制本专科教育在籍生(人)

继续教育学院

5100

5000

3100

1·3 年社会培训(人次)

继续教育学院

2700

5000

6348

1·4年全日制本科教育招生(人)

教务处

-

80

47

1·5 联合研究生培养累计(人)

联合研究院

-

1000

741

2.师资结构

2·6 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占比(%

人事处

49.3

85.0

87.4

2·7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

人事处

25.1

35.2

34

2·8 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占比(%

人事处

36.4

68.0

73

2·9 省级教学名师(人)

人事处

-

2

(省里未评审)

2·10 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人)

人事处

7

15

11

2·11 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人)

人事处

1

3

3

3.专业建设

2·12 专业数(个)

教务处

26

32

32

3·13 国家级重点专业(群)(个)

教务处

-

2

2

3·14 省级重点专业(群)(个)

教务处

1

3

3

4.课程教材

4·15 国家级精品共享课程(部)

教务处

-

2

0

4·16 国家级精品教材(门)

教务处

-

1

0

4·17 省级精品共享课程(部)

教务处

3

6

3

4·18 省级精品教材(门)

教务处

4

10

6

4·19出版校本教材(门)

教务处

5

18

71

5.实训基地

5·20 国家级重点实训基地(个)

教务处

-

1

3

5·21 省级重点实训基地(个)

教务处

1

2

3

5·22 校外实训基地(个)

教务处

96

150

208

5·23 校内实训基地(个)

教务处

72

86

99

6.教学成果

6·24 国家级教学成果(项)

教务处

-

1

1

6·25 省级教学成果(项)

教务处

-

4

3

6·26 省级教改项目(个)

教务处

5

15

19

7.科研工作

7·27 国家级科研项目(个)

科技处

-

1

1

7·28 省级科研项目(个/年)

科技处

11

15

16(五年累计)

7·29 横向科研项目(个/年)

科技处

15

25

42(五年累计)

7·30 申请专利(项/年)

科技处

26

100

289(五年累计)

7·31 发表论文(篇/年)

科技处

318

350

1512(五年累计)

8.科技服务

8·32 公共服务平台(个)

联合研究院

-

5

9

8·33 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个)

联合研究院

-

10

8

8·34 科技成果转化(个)

科技处

-

20

20

8·35 孵化企业(家)

联合研究院

-

40

33

9.职业技能

9·36 双证书拥有率(%

教务处

95.9

99.0

100%

9·37 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二等奖以上(项)

教务处

15

40

95

10.就业创业

10·38 年终就业率(%

学生处

95.4

98.0

98.74

10·39 用人单位评价称职(满意)率(%

学生处

89.0

90.0

98.80

10·40 学生创业率(%

学生处

0.05

0.5

1.1

注:1.数据来自各部门上报汇总;2.数据如无年度统计说明,一律为累计数。


(二)基本经验

1.坚持质量立校。走内涵建设、特色发展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将提升办学质量作为促发展、求卓越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十二五”期间,学院始终把坚持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放在首位,持续开展项目化课程改革,大力推进“双元制”本土化创新,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把科技研发作为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集聚校企资源打造科研平台和团队,完善科研管理与服务制度,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坚持把管理与服务作为重要保障工作,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进行政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管理与服务质量。

2.坚持人才强校。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十二五”以来,学院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系列工程建设,以高水平双师型队伍建设为抓手,探索有利于队伍建设的人事管理与绩效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教代会、工代会制度,积极营造教师参与民主管理、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和谐共进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教师发展中心,着手开展教师系统化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3.坚持立德树人。学校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学生成人成才作为办学根本宗旨。“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在课程教学、文化活动、招生就业、创新创业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以校园文明礼仪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开展学生养成教育;成立大学生健康指导中心等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学生健康成长排忧解难,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个性化辅导,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4.坚持服务地方。服务地方有为有位,必须把校企合作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根本途径。“十二五”期间,学校开展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担当与责任。始终坚持以贡献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利用学校知识、技术、智力和文化等资源优势,依托社会服务平台,积极为助推地方产业升级提供优质的人才支持,为产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为教师发展和学生成才提供保障。

5.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办好学校的根本保证,学校事业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干部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十二五”期间,学院坚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将党的建设与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目标有机结合。坚持党委把握方向,切实抓好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校长独立负责行政工作,发挥好学校内部治理、质量保证的主体作用;坚持党政密切配合、精诚合作,为推动学校实现跨越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主要问题

1.队伍整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学院出台多项师资队伍建设措施,但因配套政策不系统、落实不到位,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在:高水平专业带头人不足,缺少行业领军人才,部分专业带头人(或负责人)存在急功近利和职业倦怠现象;不同专业之间师资数量、职称、学历结构、双师结构不平衡,随着生源变化,这种不平衡加剧;教师教学、实践、科研三种能力依然不强,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自主提升的动力不足;管理队伍建设缺乏长远规划与竞争机制,部分干部年龄老化、开拓精神不强;后勤管理队伍职业素养与管理水平仍需提升。

2. 内部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学院积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服务水平与管理绩效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与学院发展内外部关系还需厘清,依法治校、自主办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二级管理推进缓慢,院级统得较多,基层单位自主发展动力、活力与能力不足;ISO质量管理体系虽然建立,但基于质量目标、标准的保证制度和运行机制还不健全,PDCA管理尚未形成闭环;部分职能部门职责不清、工作推诿,以提高服务效能为目标的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有待深入推进。

3.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学院双元制本土化创新虽然取得很大进展与很多成绩,但教学改革与培养质量没有实现同步提升的问题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还未被很多人所熟悉和掌握,特别是受训学生的技术能力、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仍需提高;双元制本土化模式在不同专业推广难度依然很大,学生受益面依然有限;教学改革的整体设计和自主创新依然不足,改革思路不清和照搬照套在部分教学单位依然存在。

4.资源利用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政府支持下,学校资源和财力不断增多,但在师资队伍、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投入上依然不足。突出表现在:教学和生活用房等资源配置缺乏统筹规划,部分教学和实训设备陈旧过时,有些实训资源利用率较低,存在重投入轻使用、重建设轻维护、重硬件轻软件等现象;在资源开发建设、项目资金使用、存量资产盘活等方面缺乏考核机制,导致该投入的项目建不起来、预算安排的资金花不出去、该盘活的资产没有收益,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院办学效益和长远发展。


二、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职业教育成为国家战略为学院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十三五”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应对“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经济发展新常态,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提出“政府”在职业教育中“营造制度环境、制定发展规划、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的重要职能,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十三五”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江苏加快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先导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先行区等一批试点项目推进;作为“国家综合改革实验区”试点城市,2014年苏州市政府出台了《苏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作为县域唯一高校,太仓市政府不遗余力支持学院发展,为学院校企合作、中德合作牵线搭桥,并把创建“中德双元制应用大学”作为“十三五”发展重要任务。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高职教育、支持高职教育为学院“十三五”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为学院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江苏省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太仓《中国制造2025太仓实施纲要暨“十三五”太仓市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市对德合作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产业发展政策,对地区智能制造城市建设,作出了科学布局与重点部署。特别是太仓做强、做优金属加工、石油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加快发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港口物流、服务外包、文化创新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与发展形势,为学院机电、电气、物流、化工、服务外包、艺术设计等重点专业群的建设,提供了发展土壤与内生动力。

3.高职教育综合改革为学院发展指明了新方向。现代大学制度制度、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现代学徒制试点、开展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等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项目举措,成为新一轮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水平提升的行动指南。适应“互联网+”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适应新常态、应对新挑战,加快推进学生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快速提升核心竞争力,带来了新的思路。

(二)挑战

1.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生源竞争日益加大。全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持续减少,近几年江苏普通高中生源以每年2—3万人次的势头递减。高职层次生源竞争愈加激烈,学校的生存压力日益凸显,生源多元化、学生发展需求和企业人才需求多样化,给学校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打造品牌专业、彰显学院特色,如何以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吸引生源,如何按照企业岗位需求设置专业和培养人才,需要我们在“定岗双元”模式中求得新的突破,为毕业生提供终生受益的职业技术教育,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满意的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毕业生就业的有机统一,成为学院“十三五”发展的最大课题。

2.本科、示范高职实力强劲,同行竞争愈加激烈。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应用技术教育,在教学、科研条件、师资队伍水平以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拥有强劲的竞争优势。各类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雄厚的政府财力保障与政策支持,使学校之间在投入与基础能力建设方面的差距拉大,为学校未来拓展发展空间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与省内老牌示范院校相比,我院建院不长,历史积淀不多、社会名气不大,各项建设仍处于上升阶段,从总体看仍处在创业后的起步阶段,如何在高职院校林立的长三角站稳脚跟、谋得发展,面临的挑战依然很多。

3.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长三角经济发展正处在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升级的转型期,区域内的一般制造业正在向高技术密集型加工业和第三产业转型。作为著名的“德企之乡”,太仓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地方企业跨出国门,开展技术合作、境外投资、服务外包,对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推进城市化、改善民生、促进就业,更需要学院充分发挥职业性和区域性优势,为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技能培训、新技术推广以及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提供重要支撑。随着欧美企业的引入和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太仓市科研机构少、高校和培训资源缺乏的弊端逐步显现,无法满足产业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如何将发挥健雄学院优势,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4.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对学院办学特色提出更高要求。作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校在汇聚各方资源,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行业特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与影响力,但如何巩固提升已有的建设成果,抢占区域、行业同类职业教育的制高点,使质量与效益的核心竞争指标达到更高的目标要求,形成具有区域优势和健雄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新模式,突破与超越的难度大大提高。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和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为指导,立足太仓,服务苏州,对接上海,辐射长三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校企深度合作为路径,以提升治理能力为保障,进一步彰显政行企校融合发展、双元制本土化创新、健雄精神文化育人、集聚资源服务地方四大办学特色,进一步提升企业参与度、学生满意度、地方贡献度,全面建成省级示范高职院校,争创长三角乃至国内一流特色高职院校,努力成为高职教育特色发展的领跑者。

二、发展战略

1.坚持创新驱动。 “十三五”期间,学院要以省级乃至国家级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目标,进一步创新政行企校合作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德国双元制模式本土化实践,推进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和学徒制教育,深化“三站互动、分段轮换”教学改革,丰富“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成果,探索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太仓特点、学院特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道路。

2.坚持内涵建设。 “十三五”期间,学院要大力加强重点专业、精品共享课程、精品教材、实训基地和优质资源库建设;持续加强干部队伍、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充分积聚社会资源,科学配置校内资源;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学院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建成省示范院校,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

3.坚持开放共赢。“十三五”期间,学院要大力发挥沿江沿海沿沪的独特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深化学校与企业、学校与政府、学校与著名高校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提升了地方贡献度;推进与中职学校合作,提升了中高职协调发展水平;顺应信息化社会发展潮流,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促进信息共建共享;依托高度国际化背景,加强国际教育合作,提升办学层次,培养国际化高职人才。

4.坚持和谐发展。“十三五”期间,学院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继续提高领袖领导力、干部执行力和全员凝聚力,通过“两学一做” 等实践活动改善党风,以党风带动教风、校风,通过特色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通过完善制度、管理与服务保障,关心学生成长,关注教师发展,关爱弱势群体,不断改善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调动了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要通过五年建设,学院办学规模稳中有升,专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办学活力显著增强,四大特色逐步形成,在品牌专业、师资队伍、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等核心指标上达到省内示范高职院校先进水平,成为人才培养质量高、技术技能积累多、社会服务声誉好的地方高职名校。

(二)具体目标

 ——办学规模。全日制高职专科教育规模稳定在5500人左右,中德双元制应用本科教育在校生100人左右,联合开展专业硕士培养在籍生达到500人以上,各类成人本专科学历教育在籍生达到5000人以上,各类社会培训年均7500人次。

 ——人才培养。毕业生年终就业率98%以上,毕业生综合竞争力稳定在省内同类院校前列,用人单位满意率达到99%

 ——师资队伍。到“十三五”末,专任教师稳定在250人左右。力争正高职称教师达到20人,副高职称教师达到90人;博士学位(含在读博士)教师达到30人,40岁以下青年任课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学位;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达到90%培养(聘用)“教练型”教学名师10名、专业带头人24名,“双师型”骨干教师140名左右;培养优秀教学团队10支、科技创新团队5支、社会服务团队3支和创业指导团队2支,培养1—2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兼职教师总数稳定在400人左右,40%左右的专业课由兼职教师担任。

 ——专业建设。整合院系结构、优化专业布局,重点建设对接区域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服务外包等主导产业的专业和专业群,开设适应区域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的新专业或专业方向,争取新增省级品牌专业(群)2个、国家级示范专业(群)1个。

 ——社会服务。大学科技园跻身国家级大科园,依托联合研究院,建成5个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专业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团队10个,帮助太仓企业技术攻关、申报省市产学研合作项目40个,争取省级以上项目不少于3个,建成省级创客空间—健雄创客工场,孵化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32家。发动教师组建各类科技创新团队15个,搭建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0个,完成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10项以上,五年发明专利授权达25件以上,成果转化率达到20%,纵横向项目到帐经费五年达1000万元。

 ——文化传承。弘扬健雄科学精神,传承娄东历史文化,引进企业文化进校园,形成优良的教风、严谨的学风和积极向上的校风,形成健雄校本文化特色。

 ——办学条件。推进盐铁塘桥梁、学生公寓、宿舍改造、信息化校园、双元制教育体验馆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

 ——特色彰显。继续挖掘学院办学优势,着力打造“政行企校融合发展、定岗双元人才培养、健雄精神文化育人、集聚资源服务地方”四大特色。


十三五”规划发展指标一览表(十大类40项)

类别

主要指标

2015

2020

1.办学规模

1·1 全日制高职教育专科在校生(人)

5132

5500

1·2 非全日制本专科教育在籍生(人)

3100

5100

1·3 年社会培训(人次)

6348

7500

1·4 年全日制本科教育招生(人)

47

100

1·5 联合研究生培养(人)

741

1250

2.师资结构

2·6 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

87.4

90

2·7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

34

40

2·8 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占比(%

73

85

2·9 省级以上教学名师(人)

0

2

2·10 省青蓝工程等高层次人才(人)

14

29

2·11 入库兼职教师(人)

200

400

3.专业建设

2·12 专业数(个)

32

20

3·13 国家级示范专业(群)(个)

2

3

3·14 省级品牌专业(群)(个)

3

5

4.课程教材

4·15 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部)

0

0

4·16 国家规划教材(门)

0

1

4·17 省级在线开放课程(部)

3

3

4·18 省级重点教材(门)

6

10

4·19 出版校本教材(门)

71

100

5.实训基地

5·20 国家财政支持实训基地(个)

3

5

5·21 省级重点实训基地(个)

3

5

5·22 校外实训基地(个)

208

250

5·23 校内实训基地(个)

99

120

6.教学成果

6·24 国家级教学成果(项)

1

2

6·25 省级教学成果(项)

3

4

6·26 省级教改项目(个)

19

30

7.科研工作

7·27 国家级科研项目(个)

1

2

7·28 省级科研项目(个)

16

31

7·29 横向科研项目(个)

42

102

7·30 授权发明专利(项)

11

31

7·31 纵横向科研到账经费(万元)

96

200

8.科技服务

8·32 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个)

9

14

8·33 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团队(个)

8

10

8·34 科技成果转化(个)

20

40

8·35 孵化企业(家)

33

40

9.职业技能

9·36 双证书拥有率(%

100

100

9·37 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项)

95

150

10.就业创业

10·38 年终就业率不低于(%

98.74

98.8

10·39 用人单位满意率不低于(%

98.80

99.05

10·40 学生创业率不低于(%

1.1

1.8

注:数据如无年度统计说明,一律为累计数。



第三部分 重点工程与主要任务


一、体制机制改革工程

以制度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增强全体教职员工的市场意义、危机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和规范意识,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机制创新,逐步完善以大学章程为基础、以ISO质量管理体系为标准、以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重点、以绩效分配制度改革为关键的制度体系,着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彰显政行企校融合发展特色,增强面向市场的适应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1.加快推进办学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源创建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引入社会力量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学院建设与发展,力争在办学层次和混合所有制办学上取得突破。政行企校共建学院理事会,完善利益相关方参与学院发展决策的管理体制。颁布学院章程,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依法治校、自主办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出台二级管理政策,增强基层办学活力。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完善校内基础设施,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提高经费保障水平。梳理完善制度体系,提高制度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形成“人人知晓流程、事事按章运行”的良好局面。

2.加快建设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积极争取政府出台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及实施细则,探索校企人才互聘、管理兼职与共同发展,构建互利共赢合作机制,增强学院办学活力。以校企合作为核心,推进校企联盟建设,扩大入盟企业规模。构建院系两级合作办学网络,完善合作教育组织机构,发挥各自在政产学研合作中的管理、服务和监督职能,增强系部校企合作的责任感、主动性和积极性。健全校企合作办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业绩考核制度与奖惩制度,推进合作办学向更高层次提升、更广领域拓展。

3.逐步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树立新型质量观,培育特色质量文化,推进全面质量管理。构建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学院、部门、教职工三级质量保证机制。建设质量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基于数据分析的评价反馈制度。建立常态化的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提高学校治理能力。

4.继续深化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完成机构调整和新一轮“三定”(定岗、定编、定责)工作。继续推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岗位聘任,明确岗位聘期工作目标任务,强化任务导向,打破“铁饭碗”。坚持“按劳分配、优劳优酬、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不断深化以绩效工资为重点的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岗位资源配置在教师队伍中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使收入分配更向教学一线、高层次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二、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以加强师德修养为保证,以加快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教师为重点,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强化师资的双师结构为主线,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考核四个环节,优化专业人才结构,以推进人事制度和绩效工资改革为动力,建立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优秀拔尖人才迅速成长的有效机制,着力推进校企共培互聘的专业双带头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和名师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勇于创新、充满活力的高素质高水平师资队伍。

1.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打造敬业型师资队伍。健全师德师风引导、宣传、培训、考核以及监督约束机制,打造热爱职业教育事业的师资队伍。一是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师德行为“红线”,构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机制;二是树立师德典型,充分发挥热爱教育事业等典型人物的激励与示范作用,构建师德师风建设宣传机制;三是坚持师德培训与考核并重,加强吴健雄精神为重点的职业道德培训,将师德作为教师管理与考核的主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培训与考核机制;四是加强监督与改进,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联动”的评价监督平台,形成督促师德师风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

2.加强领军人才建设,打造领军型英才队伍。创新柔性化引才、用人机制,建立向急需特需的高层次人才倾斜的多元化薪酬体系,重点培养、引进、选拔一批实践技能强、教学效果好、科研成果多、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高层次人才。一是健全专业带头人(负责人)选拔、培养、考核与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专业带头人(负责人)培育和引进力度。二是建立“名师”工作室,打造潜心教育教学改革、一心教书育人的名师队伍。三是出台“教练型”教学名师评选标准,优先培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练型”教学名师,发挥其在青年教师成长、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的“传帮带”作用。四是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不拘一格引进和培养技能大师,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五是加强省级以上名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扩大学院名师在行业内、职教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3. 提升教师双师素质,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学校为主导,以企业为基地,健全“双师”制度体系和培养平台,大力推进“双师”队伍建设。一是以“双元师资培养工作站”为依托,搭建立体式、多交互的双师素质培养平台,深化与德国工商协会以及长三角大中型知名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提高校企“双元”培养“双师”的实效性和受益面。二是以职称评审政策为导向,将双师素质培养与职称评审挂钩,出台《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促进教师主动走出校门、走进企业、走向社会,广泛开展企业服务和社会实践。三是深入推进访问工程师制度,重点强化培养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中青年教师,每五年轮流安排专任教师必须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下企业进行“定岗定责”的实践工作训练或到政府、行业挂职锻炼。

4.优化兼职教师队伍,打造能工巧匠型兼职队伍。加强从企业引进兼职教师的力度,把兼职教师作为职业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重点扶持、提高待遇、强化服务,逐步提高兼职教师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一是修订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吸纳更多高水平的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充实优化兼职教师资源库,加强兼职教师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技巧培训,开展兼职教师上岗认证,组织兼职教师与校内教师“结对子”,引导、帮助兼职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制定专业双带头人管理办法,吸纳行业企业一流的技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与学院领军人才共同组建高素质高水准的专业带头人队伍,确保专业建设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同步。三是发挥兼职教师在教学改革、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学生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支持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改革、校企联合科技攻关和学院日常管理活动,对学院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兼职教师予以表彰。

5.推进师资团队建设,打造金字塔型教学团队。鼓励团队协作,提倡集体攻关,按照带头人引路、名师指导、骨干教师支撑、兼职教师参与的建设思路,构建交叉融合的“金字塔”型师资队伍组织结构。出台团队管理办法,重点投入、重点扶持,努力形成“以才聚才、以才引才”的良好氛围。支持和帮助教师积极参与行业、企业咨询、培训、研发等社会服务项目,努力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够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优秀团队。优秀教学团队、科技创新团队、社会服务团队和创业指导团队等团队评选每两年举行一次(与上级评选年限错开),积极推动校内人才晋升更高层次和平台。

6.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造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开展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推行竞聘上岗、按岗聘用的新机制,逐步形成“岗位能上能下、报酬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积极探索“专职科研岗、人事代理、编外用工”等人事管理制度,实现灵活多样、多向互通的用人模式。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将师德表现、教学水平、应用技术研发成果与社会服务成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书育人等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通过岗位设置管理,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辅导员、管理人员的职称评定实施细则,建立健全符合学院实际、适应新形势需要、科学规范的考核奖惩制度。


三、“定岗双元”人才培养工程

加快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深化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十三五”期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毕业生竞争力指数持续保持全省高职院校前列,进一步扩大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受益面与影响力。

1.围绕地区产业需求建设品牌专业。围绕周边地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发展需求,进行专业调整和整合,形成“大专业、多方向”的专业结构。以省示范校建设为契机,重点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信息服务外包、生物医药技术等专业群;机电一体化技术、软件技术、物流管理、模具设计与制造、生物制药技术等品牌示范专业,至2020年力争新增省级品牌专业(群)2个、国家级示范专业(群)1个。

2.继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大力推进“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研究与实践创新,建设与“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六双”特征相配套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引入一个标准,实行二个融合,实施三大模块,瞄准三个面向,培养四种能力”的改革思路,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引入先进职业资格标准,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工作内容与学习内容相融合,实施职业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职业发展教育三大模块,面向太仓地区、面向行业企业、面向学生职业发展,努力提升学生岗位专项能力、职业专项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完善中高本贯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争取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项目覆盖学院全部专业。

3.完善“定岗双元”课程体系。首先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参照专业对接的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的相关要求,明确课程和专业的关系、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与职业资格之间的关系;对于定位不明确或设置不合理的课程进行修改或删除;对于缺失的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引进先进培训模块,将企业需求融入学院的教学当中,进一步完善“定岗双元”课程体系,并集合开发和引进的各类先进资源,建设“定岗双元”专业课程资源库,丰富课程内涵,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4.大力推进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大力推进跨企业培训中心体制机制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建、共管、共享。进一步充实跨企业培训中心师资力量,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培训模块。进一步推进跨企业培训中心功能整合提升,实现平台五大功能: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整合的平台、课堂教学与车间实训对接的平台、学生身份向员工身份转化的平台、教育属性与职业属性融合的平台、教师成长与双师团队建设的平台、社会培训与科技支持服务的平台,大力彰显学院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定岗双元”)人才培养特色。


四、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工程

 “十三五”期间,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依托联合研究院和继续教育学院两大载体,广泛集聚政行企校研各种资源,紧紧依靠政府支持,充分调动校内教师积极性,挖掘高校教授、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企业专家人才资源,高校、学院、企业三级有机联动,在为地方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培训的基础上,推进基础性科技创新平台、专业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重大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形成“人才、平台(基地)、项目”三位一体的科研运作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培训服务能力、重大科技项目研发能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稳步扩大继续教育规模,按需定制,个性化服务,发展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的非学历教育,构建县域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图书馆、校史馆、吴健雄陈列馆等平台向市民开放,彰显其信息共享和文化育人功能。通过五年的建设,把学院建设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战略新兴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创新源,区域内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高职院校在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中的典范。

1.大力提升科研水平与科技服务能力。一是完善科研型人员考核制度、外聘专家管理办法,推动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二是大力支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支持优秀科技团队承担或参与实施重大科技研发项目。三是推进创新载体建设,突出产业需求与人才集聚,加强基础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形成覆盖所属产业的平台体系;突出技术研发与储备,加强重大研发平台建设,建设院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四是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巩固与提升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已有的合作;鼓励科技团队与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开展科技合作,引导和鼓励与我院联合建立研发中心或实验基地;加大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力度。

2.大力增强联合研究院服务功能。一是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训规模。加强与高校对接与合作办学,根据太仓产业人才需求设置在职研究生专业,确保每年招生录取不少于100人;加强与省教育厅太仓市政府部门联系,开展面向企业的高管与高新技术培训,每年培训人数不少于1000人。二是集聚多方科技资源服务地方发展。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联合著名高校,扩充科技专家库,搭建太仓区镇科技服务平台,高校教授、学院老师、企业专家三级联动服务企业转型升级。五年内帮助企业技术攻关30个,申报省市产学研合作项目10个以上。三是助推科技创新企业孵化与学生创业。加强与太仓市科教新城管委会合作,依托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业实训基地和大学科技园机制优势,力争“十三五”期间建成省级创客空间—健雄创客工场,引进8家高新技术孵化“母体公司”,孵化32家大学生创业公司。四是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增强技术服务能力。推动专业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独立运行、自我完善、充满活力的平台运行管理机制,到2020年建成各类平台10个(3个省级平台),完成技术服务项目60项。五是明晰职能定位健全管理体系。进一步明晰联合研究院是功能定位,完善联合研究院规章制度与工作规程,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3.大力拓展继续教育市场。一是加大市场调查和政策前瞻性研究,依托学院资源优势,设置紧贴学院专业群和地方产业链的招生专业,提高继续教育吸引力,稳定学历教育规模。二是 加快成人高等教育从偏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职业能力开发特别是从业人员的岗位适应能力、岗位转移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转变,使学历教育与“职业专业化”结合,以柔性化课程体系应对职业的多样性,不断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三是 完成教学资源网络化平台建设,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面授与远程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现线上与线下、分散与集中、异步与同步的混合型教学模式,自主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具有课程学习、作业、答疑、讨论、学习指导、投诉等功能的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系统化、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四是努力扩大培训规模,培育和开发特色和品牌项目,形成我院继续教育核心竞争优势;努力建成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的非学历教育格局,年培训人次每年递增10%以上,年培训收入在十二五末基础上翻番。

4.大力推进校园人文资源共建共享。对图书馆进行布局调整与二次装饰,构建一个能充分满足大学生学习、研究和知识创造需求的协同、高效、便捷和愉悦的学习空间、信息共享空间;调整图书馆文献馆藏格局,提高馆藏资源和空间利用率;本着“共享、共建、共管”的原则,积极与太仓市科教新城管委会联系,力争把我馆作为“太仓科教新城图书馆”建设;积极参与太仓市全民阅读活动,为科教新城科技人员、社区居民和大、中、小学校师生提供教育、信息和文化休闲服务,成为太仓市重要的社会公益***机构之一。吴健雄陈列馆、健雄广场、校史馆对太仓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全面开放,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五、双元制本土化示范推广工程

 “十三五”期间,在德国工商大会上海办事处、太仓德资企业与健雄学院合作办学并形成的德国“双元制”本土化成果(AHK中德跨企业培训中心、江苏省精密机械国际技术转移中心、AHK职业教育示范基地)的基础上,汇聚中德先进的职业教育资源和先进的制造技术资源,引进第三方运营资本,依托多特蒙德应用技术大学等德国多家高校资质,采取混合所有制管理形式(国家力推的办学体制),联合筹建双元职业教育培训学院(暂定名)。基于德国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成功模式,建设中德合作下的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和研究中心,使太仓成为国内双元制本土化职业教育的示范基地;基于学院已建成省级中德精密机械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德国在华技术转移中心,使太仓成为德国先进技术信息交易中心;基于太仓在中德经济文化合作取得实践成果,建设中德经济文化合作展示中心,使得太仓成为中德经济文化合作交流的国际平台;引入德国职能制造软硬件系统方案,建设德国工业4.0技术展示和培训中心,使太仓成为中国制造2025研发中心;加强与德国高校、技术研究机构合作,建设德国技术专家库,使太仓成为国内技术人才汇聚中心。

1.建设AHK中德跨企业培训中心。AHK(上海)合作,以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已建成)为基础,集聚德国多特蒙德应用本科大学、同济大学、舍弗勒等德国公司多方合作办学资源,建成中德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和研究中心,建设职业教育技术软硬性成果,成为国内职业教育技术示范和推广中心、中德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商务中心。

2.建设德国先进制造技术转移中心。在德国商会上海办事处的协助下,学院力争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会合作,以省科技厅立项的中德精密机械设计制造转移中心为基础,建设德国职能制造技术、生物医药和新技术新能源等技术领域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成为国际工业先进技术交易的商务中心。

3.建设德国工业4.0技术展示和培训中心。以建设精密机械智能制造工厂为技术标准,引入德国精密制造工业4.0设备系统,开发与之匹配的模块化先进培训体系,面向太仓产业企业开展先进技术培训,成为我市先进制造展示和先进制造技术培训的平台。

4.建设中德经济文化合作成果展示中心。汇聚太仓与德国各领域的合作成果,建成以中德经济、文化、技术和教育为主要成果的展示中心,中心定期推动中德经济社会各层广泛交流,促进中德在教育、科技及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成为地方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

5.建立德国技术专家库。通过直接引进、兼职聘任和机构合作等方式,集聚先进制造、生物医药以及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专家,建成技术专家库,通过专家讲学、一对一技术扶持、专项技术攻关委托、项目合作以及专家创业等方式,留住德国技术,辅助地方企业转型发展,形成技术高地,为地方产业企业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

六、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强化办学理念,凝练健雄精神,凸显高职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力争在四个方面形成标志性成果:一是重点推出一批研究和宣传吴健雄精神、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校园文化成果;二是重点营建一批面向基层、面向师生的优秀校园文化阵地;三是重点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体现健雄高职特色、彰显专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品牌;四是重点建立一批具有健雄特色的文化育人教育基地。

1.精神文明建设工程。一是传承和弘扬“吴健雄精神”。利用吴健雄研究所,推出一批健雄文化理论研究成果。开展师生“四个必看”:纪录片《吴健雄》、《吴健雄——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陈列馆和校史馆;“两个会唱”:校歌《积健为雄》和《紫薇花开》。广泛开展以吴健雄精神为主题的演讲、话剧、摄影、书法等比赛。二是加强“三风一训”内涵建设。以弘扬校训“厚德载物、积健为雄”为导向,牢记校训、学唱校歌、佩戴校徽。利用“三风一训”墙,组织师生开展宣誓活动。深入挖掘 “三风一训”精神内涵,深化“三风一训”建设方案。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举办师德标兵评选活动。以纪念会、座谈会、主题党日、团日活动和主题班会等为依托,深入开展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等主题教育活动。三是加强校园传媒阵地建设。以“建阵地、建队伍、建内容、建机制”全面推进校园新媒体建设。建阵地,推进组织体系建设转型,组建学院新媒体联盟;建队伍,推进新媒体师生工作队伍建设,打造适应“互联网+”的大宣传格局;建内容,推进线上线下工作互促融合,引领校园思想宣传工作转型;建机制,以推进新媒体工作高效运作为基本思路,研究制定学院新媒体建设与管理实施办法。四是加强绿色生态文化校园建设。以和谐校园为导向,建设“紫薇园”景观,打造雅美的校园环境文化。制作学院东西两校区平面图。统一规划以大型宣传橱窗为主体的文化宣传长廊,强化学院对外宣传窗口,升级改造LED显示系统。

2.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一是培育高职特色文化。进一步宣传学院四大办学特色,创作“雄孩子”卡通形象,制作直观、趣味、易懂的“健雄学子”成才漫画册。开展行业、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企业专家、优秀校友进校园计划。加强实验室、实训室等场所的职场化建设,把深具文化意蕴的职业素养、工作规范与标准等职场文化元素上墙,营造处处都能感受到企业氛围和职业化气息的环境。二是培育专业特色文化。进一步创新学科专业文化活动的思路和方法,积极营造贴合专业实际的文化活动氛围,形成学科专业特色文化。重视大赛文化,依托专业技能大赛项目,开展人才技能培训和竞赛活动。重视专业人才素养培育,凝练专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及口号。重视专业社团建设,出台扶持政策,发挥专业优势,力促每个专业都建设专业社团,发挥好专业社团在专业兴趣、技能训练、素质拓展、实践平台等建设功能。三是培育职业特色文化。围绕技能培训、政治素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等方面开展现代职业人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文艺体育文化,创新课程模块开发,以全员健身活动为抓手,大力开展群众性“阳光体育”活动,提升师生身体素质。重视人文素养教育,积极开发以吴健雄精神为核心的优秀校本文化资源,融入学院素质教育体系。

3.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工程。一是创新校园学生社团建设。建立健全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完善社团考核评估制度,打造精品专业型社团。开展“精品社团”争创活动,建设一批品牌社团。二是打造大学志愿者文化品牌。成立学院志愿者校地联动中心,实现社会组织、社工、社会公益项目“三社合一”创新发展,构建共青团社会工作体系;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宣传思想工作产品化战略。三是彰显校本特色文化建设。在531日吴健雄纪念日,隆重举行“吴健雄节”系列纪念活动。举行升国旗仪式,开展以传承吴健雄精神为主题的“国旗下的讲话”;举办颁奖典礼,对以纪念吴健雄为主题的话剧、动漫、诗歌、演讲、征文和辩论赛等活动进行集中表彰;邀请知名学者专家作客“健雄文化讲坛”作专题学术报告;在吴健雄雕塑广场举行《紫薇花开》、《积健为雄》师生大合唱比赛等,把纪念活动作为传承和弘扬吴健雄精神的一项常态校园文化活动,使吴健雄精神成为感召和影响健雄人的永恒精神。

4.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工程。一是加强五大基地建设。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生命健康教育基地、创新创业基地、核心能力培训基地、职业素养教育基地建设。二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从事人文社会科学、艺术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教师的文化素养,形成一支文化素质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三是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深化德育、体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开设职业素养课程、人文艺术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编写《走进健雄》、《紫薇——吴健雄精神读本》等校本教材,开发文化素质教育优秀教学资源库。四是加强八项教育。建立和完善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课外活动有机结合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核心能力教育、职业素养教育。


七、党的建设工程

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实现学院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一是提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党委中心组和教职工理论学习制度,建立领导干部述学、评学、督学制度,推动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学院党委成员、基层党组织书记每年至少为党员上1次专题党课。二是健全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理论热点难点引导,旗帜鲜明发出正面声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三是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辟理论学习新阵地,拓展宣传教育新空间,丰富新媒体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进一步增强把握和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2.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是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原则,结合师生实际,探索新的更加务实管用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新模式,使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加有利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工作,更加有利于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二是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强化基层党组织抓党建工作的职责,对支委不健全的党总支、党支部,按程序及时增补支委成员。明确专兼职人员负责党建工作,充实基层党务工作力量。三是深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党员干部“三联系”活动。鼓励各基层组织与机关、农村、企业和社区按照“差异性、互补性、帮扶性”的原则开展联建,引导广大在职党员树立“心系社区、服务社区、奉献社区”的思想,走进社区、接触群众,充分发挥文化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社会资源丰富等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四是强化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基层党支部100%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制、答辩制、旁听制,注重在硕士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群体、科研骨干、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学生中发展**员。开展党员集体学习,每位党员每年参加党组织集体教育时间不少于12天,撰写学习心得不少于4篇;每名**员在入党后一年内至少参加一次集中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24学时。

3.加强作风建设。一是加强学习教育,夯实作风建设思想基础。(1)完善学习制度。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每年不少于12次,领导班子成员每年为干部授课不少于1次。(2)创新学习方式方法。注重运用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增强学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3)建立学习奖惩机制。把干部参加作风教育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干部任职使用的重要依据。对无故不参加作风教育的,年度考核取消优秀等次,提拔使用时缓提拔或不提拔。二是明确工作职责,夯实干部队伍实干基础。(1)建立作风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对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2)进一步对各教学单位、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范围及工作要求进一步细化、明确,实行以职定岗,以岗定责,做到职责清楚、分工明确。(3)落实干部作风建设领导责任,明确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其他班子成员为具体责任人。三是完善制度建设,形成作风建设长效机制。(1)加强制度建设。结合作风效能建设要求,全面梳理修订工作制度,使干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2)建立督查机制。成立学院干部作风效能建设督查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定期专项督查与不定期突击检查相结合,采取定向检查、随机抽查、“回头看”、整改督查等方式,每月开展干部作风效能问题明查暗访和突击检查不少于1次。(3)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干部作风效能建设督查台账,对干部作风效能问题实行过程性监督、台账式管理,依据督查台帐对干部作风效能建设情况进行考核评价。(4)落实问责机制。凡违反作风建设相关规定的,严格问责。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形成干部服务师生常态。(1)坚持用良好的用人导向激励。充分发挥作风考核结果的正效应,对作风评价好的干部,在同等条件下做到“三优先”,优先纳入组织视野培养,优先提拔使用,优先评优评先。(2)坚持用良好的用人风气激励。把干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作风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定量考察与定性考察、临时性考察与经常性考察相统一,把干部作风的好坏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形成优者上、劣者下的局面。(3)坚持用情感激励。出台干部定期谈心谈话制度,定期开展干部谈心谈话活动,通过谈心谈话活动,了解干部的思想动态,帮助干部分析解决问题。

4.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一是抓好“两个责任”的落实。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强化“一岗双责”意识,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体系二是抓好廉洁自律教育。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突出党性教育、党纪教育、权力观教育、警示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纪律、敬畏纪律、遵守纪律,不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三是抓好监察监督。切实加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督。重点做好大宗物资采购、基本建设、招生录取、职称评定、科研经费、干部选拔任用等重要环节关键岗位的监督检查。


八、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随着省级示范院校建设的全面推进,要求学院的后勤保障功能趋于完善,也为不断提高学院的后勤保障水平和后勤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十三五期间学院要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

1.系统评估,大力改善原有的薄弱基础设施。原校园设计建设与现代需求严重脱节,建设基础差,多年使用损坏严重,不符合师生工作生活需求。应对一期建筑外墙、屋顶防水、公共卫生设施进行系统修缮及改造。

2.科学规划,尽力建设急需的校园功能设施。极力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建设横跨校园一二期的盐铁塘桥梁,尽快施工并投入使用。随着学院招生规模的扩大,应尽快启动新的学生宿舍建设,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完备后勤保障功能需求的辅助性用房。

3.按需设计,加大绿色校园功能区域的建设。努力争取社会资源,尽快启动新能源利用平台的建设,利用学院现有条件建设太阳能发电并使用的设施。围绕节约型绿色校园建设的要求,系统规划,科学设计,分步实施,启动海绵校园建设项目,极力改善校园道路条件。

4.紧跟形势,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以云计算和物联网传感技术为核心,升级优化学院原有的校园结构化数据平台,建设实时非结构化数据采集平台,整合成一个真正的大数据平台,以各类信息的智能采集、传输、存储、处理、控制、显示与推送为手段,使全校各部门、各子系统信息融合、互联互通、最大共享,打造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创新型信息化校园。按照服务师生、需求主导、创新驱动、共建共享的原则,以打造完善“一张网、四个中心、四个平台”建设为主线,以大数据构建与应用为牵引,优化信息基础设施环境,深化在线业务、资源开发与应用,推动“智慧校园”持续建设,为学院“十三五”创新发展提供全面支撑。



第四部分 实施保障


一、思想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对规划的整体实施工作进行统筹按排,定期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规划编制工作部门根据规划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进行目标任务分解,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明确预期目标与任务执行流程,建立曾积极清晰的责任体系,细化落实工作责任。领导小组是实施规划的责任主体,统筹规划实施执行,严格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各级管理干部的工作能力,为规划的实施与落实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体制机制保障

学校建立健全规划落实工作机制和检测督查制度,对规划实施进行年度目标管理。通过行政督查与专家检查,适时采集规划实施过程信息,监测年度计划目标、任务和项目的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各部门各二级学院应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度,把完成规划任务纳入年度计划,对规划的目标任务进行具体的责任分解。学校质量管理部门建立相应的规划实施监控评价机制,把规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办学经费保障   

对列入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在学院编制年度财务预算中要优先支持;获得经费支持的项目要细化实施方案和经费使用方案;学院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并加强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学院逐步实施二级管理体制,鼓励各部门和教学单位积极争取上级专项经费和社会资金,补充学院项目建设经费的不足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建设工程经费预算汇总

序号

工程

名称

经费年度预算(万元)

项目

总计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1

体制机制建设

28

23

28

14

37

130

2

师资队伍建设

200

200

200

200

200

1000

3

定岗双元人才培养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5000

4

产教融合服务地方

107

91

245

222

204

869

5

双元制示范推广

470

270

80

40

40

900

6

校园文化建设

57

147

25

20

14

263

7

党的建设

60

10

10

10

10

100

8

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52

4018.7

9116.56

1892.9

959.36

16039.52

年度总计

1974

5759.7

10704.56

3398.9

2464.36

24301.52






第五部分 实施办法


本规划是“十三五”时期我院发展的总体蓝图,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全院各部门各单位要在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规划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八大工程,明确分工、积极配合,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和重点任务,进一步分解落实指标体系,制定本部门本单位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学院规划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确立年度重点项目,确保目标逐渐实现、项目逐年完成。学院将把规划实施情况列入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依据实施情况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奖惩。本规划将根据学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于2018年召开一次修订会议,对规划内容进行适时修订完善。  







附件1 “十二五”主要发展成效


 “十二五”期间,学院坚持“政行企校融合发展、定岗双元培养人才、健雄精神素质教育”四大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11

  • 《“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 《高职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 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物流管理两个专业入选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

  • 筹建全国首家依托高职院校的大学科技园(目前为省级大科园)

  • 启用CRP数字化信息平台

  • 通过关工委工作常态化建设考核验收,成为江苏省首批关工委工作常态化建设合格单位

  •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入选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 学院入选省示范性高职培育建设单位

2012

  • 通过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 开展核能领导力全员培训,形成学院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

  • 机电一体化技术、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专业群入选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

  • 中德中心成为省级综合性实训基地

  • 全省首个县域企业联合大学挂牌运行

  • 入选首批江苏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

  • 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 两馆一场”(吴健雄陈列馆、校史馆和吴健雄广场)建成开放

  • 被评为江苏省红十字示范学校

2013

  • 二期工程正式投入使用

  • 建立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 《构建“四轮驱动”政产学研平台,探索“五位一体”人才培养路径》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 全省办学系统2013年度招生工作先进集体

  •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

  • 获批中德精密机械部件设计制造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 被评为20112013年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

2014

  • 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和谐校园

  • 建立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 《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获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5

  • 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 吴健雄陈列馆入选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 入选省示范性高职建设单位

  •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成为省级品牌建设专业

  • 与常熟理工学院“3+2”专本衔接项目启动实施,开启本科教育新路径

  • 建立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示范推广基地

  • 牵头组建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联盟

  • 建立江苏省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

  • 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党总支荣获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 2011201220142015连获现代远程教育招生组织工作先进奖

  • 获奥鹏教育支持服务优秀奖

  • 《机械拆装技能实训》等六本 “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正式出版

  • 在校生规模较“十一五”末期(2010年)增加了13.22%







附件2:“十三五”发展重点项目


一、体制机制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及年度任务分解

(牵头部门:院办,参与部门:合作教育处、人事处、评估督导办等)

序号

建设项目

建设任务

考核指标

建设计划与经费预算(万元)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1.1

学院理事会建设

成立理事会;出台《理事会章程》

理事会政行企校“四位一体”并按计划运行

理事会成立并召开一届一次会议

理事会一届二次会议

理事会一届三次会议

理事会一届四次会议

理事会一届五次会议(换届选举)



5

1

1

1

2



1.2

校企联盟建设

建设七大产业校企联盟;完善联盟管理制度;扩大入盟企业规模

联盟活动按计划开展;入盟企业扩大一倍

做好校企联盟前期准备工作

修订校企战略联盟章程;完成联盟组建相关工作

召开校企合作联盟大会;修订校企联盟工作条例

组织联盟交流或论坛;扩大入盟企业规模

召开校企合作联盟大会;建立联盟交流与共享机制



1

1

2

1

2



1.3

校企合作制度

建设

修订、发布校企合作相关制度;建立校企成本分担、资源共享机制

紧密型校企合作增加50家;实现校企合作制度化、常态化

修订《校内企业管理办法》

制定并实施《校企合作工作管理办法》

制定并实施《二级系院校企合作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制定并实施《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指导意见》

发布校企合作互动共赢管理成效报告(第一期)



-

-

-

-

2



1.4

现代大学制度

建设

梳理完善学院制度体系; 推进实施教育部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

学院制度汇编(第二版);管理效能显著提升

制度修订;出台学院大学章程;推进落实教育部管理水平提升计划

制度修订;落实教育部管理水平提升计划

制度修订;落实教育部管理水平提升计划;

制度修订;落实教育部管理水平提升计划;

完成制度汇编(第二版;落实教育部管理水平提升计划



5

1

5

1

15



1.5

绩效分配制度

改革

加强岗位管理与考核;修订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完成“三定”方案;出台绩效分配新方案

完成“三定”方案

制定试行绩效分配新方案

完成部门、教学单位考核方案;推进二级管理

推进新一轮岗位聘任工作

总结绩效分配制度改革成效



-

2

2

-

-



1.6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开展质量管理全员培训;完善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通过新的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质量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设计方案

启动建设

继续推进

评估改进

完善体系



17

18

18

11

16



经费分年度预算

28

23

28

14

37

经费总预算

130万元





二、师资队伍建设工程重点项目及年度任务分解

(牵头部门:人事处)

序号

建设
项目

建设任务

考核指标

建设计划与经费预算(万元)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1

领军人才队伍建设

正高人数(内培或外引)

12

2

2

2

3

3


副高人数(内培)

30

6

6

6

6

6


博士人数(内培或外引)

18

2

3

5

3

5


省级教学名师(内培或外引)

2

-

1

-

1

-


特聘教授(外引)

2

-

-

1

-

1


高技能人才充实培训师队伍(内培或外引)

10

2

2

2

2

2


教练型”教学名师(内培或外引)

10

-

3

3

2

2


专业带头人(内培或外引)

24

12

3

3

3

3


项目经费预算小计

250

50

50

50

50

50

2.2


双师素质提升

教师赴企业实践半年或一年

250

50

50

50

50

50


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90%

90%

80%

85%

90%

90%

90%


教师参加国际化培训

100

20

20

20

20

20


建立“双元师资培养工作站”

60

20

10

10

10

10


项目经费预算小计

250

50

50

50

50

50

2.3

兼职教师队伍优化

建成兼职教师资源库

400

200

300

400

400

400


兼职教师授课占专业课比例(%

40%

30%

35%

40%

40%

40%


项目经费预算小计

100

20

20

20

20

20

2.4

教学团队建设

骨干教师培养(人)

140

60

20

20

20

20


硕士以上学位比例

85%

70%

75%

80%

82%

85%


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人)

9+3

3+1

-

3+1

-

3+1


选送教师参加国内培训(人)

470

80

90

100

100

100


培养优秀教学团队10支培育2支省级优秀团队(支)

10

2

2

2

2

2


培养5支科技创新团队培养2支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5

1

1

1

1

1


培养3支技术服务团队

2

-

1

-

1

-



项目经费预算小计

300

60

60

60

60

60

3.5

人事制度改革

进一步完善岗位聘用与管理、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及职称评审办法等制度

修订绩效分配方案

修订

完善

完善

修订

完善


制定职称评审细则

-

修订

完善

修订

完善


修订岗位聘用与管理办法

第二轮聘任

完善

修订

第三轮聘任

完善


项目经费预算小计

50

10

10

10

10

10

2.6

师德建设

健全师德建设运行、宣传、培训、考核及监督约束机制

确保教师触碰高校教师师德“红线”零案例

加强师德制度建设

加强师德规范宣传

加强师德规范培训

加强师德行为监督

开展师德标兵评比


项目经费预算小计

50

10

10

10

10

10

经费分年度预算

200

200

200

200

200

经费总预算

1000万元













三、“定岗双元”人才培养工程重点项目及年度任务分解

(牵头部门:教务处)

序号

建设

项目

建设任务

考核指标

建设计划与经费预算(万元)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3.1

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进一步优化“三站互动、阶段轮换”的人才培养路径。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其他配套政策并实施。

完善

完善

完善

基本确定

确定



梳理课程体系。

定岗双元”课程体系关系图。

完善

完善

完善

基本确定

确定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试点项目覆盖率。

50%

60%

70%

80%

90%



3.2

品牌专业建设

优化专业结构。

符合区域产业的专业个数。

28

26

24

22

20



动态调整机制建设。

遴选专业进行专业诊断,专业指导委员会。

遴选2个,

运行。

遴选2个,

运行。

遴选2个,

完善。

遴选2个,高效运行。

遴选2个,高效运行。



加强课程建设。

在线开放课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占比、教材。

1门,20%5

2门,25%5

3

30%

5

4

40%

5

5

50%

5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与专业学生人数比。

4个,

1/20

4个,

1/18

4个,

1/16

4个,

1/14

4个,

1/12



3.3

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

体制机制建设

指导意见,“一董三委”制度。

完善,

完善。

完善,

完善。

完善,

完善。

基本确定,基本确定。

确定,

确定。




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

覆盖面,师资团队,培训学生人次。

品牌示范专业,

15名专家,2000

品牌示范专业,

15名专家,

3000

院重点专业,

5团队15专家20培训师,

4000

院重点专业,

8团队25专家30培训师,

5000

院所有专业,

10团队30专家40培训师,

6000



实训资源建设。

引进模块化培训资源,构建实践资源库。

4

开始构建

本土化,

2-3

本土化,

4-5

4

7-8

2

10个以上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年社会培训、技能鉴定人次,科技攻关、技术转移,发明专利,对接学校进行双元制推广。

1000100082

授权2,

1500人。

1500150082

授权3,

1500人。

2000200082

授权4,

1500人。

25002500103

授权5,

1500人。

30003000103

授权5,

1500人。



经费分年度预算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经费总预算

5000万元







四、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工程重点项目及年度任务分解

(牵头部门:联合研究院,参与部门:科技处、继续教育学院、图书馆等)

序号

建设项目

建设任务

考核指标

建设计划与经费预算(万元)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4.1

科技与社会服务团队建设

加强 “四技”服务水平,提升对本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贡献度

成立20支团队

10

10


10

10



4.2

校企合作科研项目

与企业共同研发项目,为太仓中小微企业服务

立项60个项目

20


20


20



4.3

教学资源网络化平台

具有课程学习、作业、答疑、讨论、学习指导、投诉等功能的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系统化、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

适用于成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师生网上教学与学习

2

3

-

-

-



4.4

省级退伍士兵培训基地

建设职业技能与学历教育培训基地。

省民政厅、市民政局评估验收

-

3

5

-

-



4.5

课程资源库

基于线上学习的面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包括微课等形式的课程资源25门以上。

专家评估、教学资源网络化平台使用率70%以上

-

-

5

7

9



4.6

政校企行职业技能培训联盟

学院主导、政府主管部门支持,行业指导, 50家以上企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联盟

年均培训人次7500人以上,项目25个以上

-

-

5

5

5



4.7

高层次人才培训中心建设

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训规模。加强与高校对接与合作办学,根据太仓产业人才需求设置在职研究生专业;加强与省市政府部门联系,开展面向企业的高管与高新技术培训。

在职研究生专业100/年;高管与高新技术培训1000/年。

10

10

10

10

10



4.8

大学生科技创业实训基地建设

助推科技创新企业孵化与学生创业,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健全大学生创业资助制度,建成省级健雄创客工场。

孵化8家高新技术 “母体公司”和32家大学生创业公司。

20

20

20

20

20



4.9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建设专业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平台运行管理机制,到2020年建成各类平台10个(3个省级平台)。

建成各类平台10个(3个省级平台)

30

30

30

30

30



4.10

图书馆布局调整与二次装饰

重新设计规划功能定位,进行二次装饰,增加图书馆藏书量。


建设充分满足大学生学习、研究和知识创造需求的协同、高效、便捷和愉悦的学习空间、信息共享空间,成为太仓市重要的社会公益***机构

15

15

150

150

100



经费分年度预算

107

91

245

222

204

经费总预算

869万元











五、双元制示范推广基地建设工程重点项目及年度任务分解

(牵头部门:中德培训中心)


序号

建设

项目

建设

任务

考核

指标

建设计划与经费预算(万元)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5.1

 

双元制示范建设项目

AHK现代学徒培养

精致化学徒培养量1000

200

200

200

200

200

IHK现代学徒制培养

精致化学徒培养量150

30

30

30

30

30

40

40

40

40

40

中德(双凤)分中心

在职技术工人精致化培养300

60

60

60

60

60

德国Meister大师培养

培养技术高端人才150

30

30

30

30

30

编制德国专业工种培训方案

专业工种培训大纲5

2项目

2

1

完善

完善

10

10

5

-

-

专业工种学习领域课程教材、学材5

1

2

2

完善

完善

10

20

20

-

-

专业工种培训模块化课程教材、学材5

1

2

2

完善

完善

10

20

20

-

-

专业工种培训中心建设和管理方案5

1

2

2

完善

完善

国内先进制造技术创新示范基地

专业工种质量评价领域5

德国工业4.0技术转移及培训中心建设

1

2

2

完善

完善

阶段一

阶段二

 

 

 

400

200

-

-

-

5.2

双元制本土化推广建设项目

AHK双元制本土化师资培训

全国师资培训1500

300

300

300

300

300

AHK双元制本土化建设方案推广

方案推广共30

6

6

6

6

6

托管培训中心项目

托管省内职业院校培训中心9

1

2

2

2

2

双元制职业教育理论研究

出版研究专著5

1

1

1

1

1

5.3

中外国际技术转移建设项目

专业技术人才引进

引入、聘请德国技术专家10

2

2

2

2

2

技术项目引入

技术项目引入5

1

1

1

1

1

中德先进制造技术咨询

向民营企业提供技术咨询10

2

2

2

2

2

知识产权获取

获取精密机械领域的知识产权10

2

2

2

2

2

经费分年度预算

470

270

80

40

40

经费总预算

900万元



六、校园文化建设工程重点项目及年度任务分解

(牵头部门:党办院办,参与部门:素质教育中心、学生处、团委等)

序号

建设项目

建设任务

考核指标

建设计划与经费预算(万元)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6.1

精神文明建设

1.传承和弘扬“吴健雄精神”。2.加强“三风一训”内涵建设。3.加强校园传媒阵地建设。4.加强绿色生态文化校园建设。

1.推出一批健雄文化理论研究成果。2.展示吴健雄语录。3.举办网络文化节。4.建设“紫薇园”景观。5.制作学院东西两校区平面图,建设文化宣传长廊,升级改造LED显示系统。

制作学院东西两校区平面图,建设文化宣传长廊,升级改造LED显示系统。

1.制作吴健雄语录灯箱。2.举办网络文化节。3. 建设“紫薇园”景观。

1.推出一批健雄文化理论研究成果。2.举办网络文化节。

1.推出一批健雄文化理论研究成果。2.举办网络文化节。

1.推出一批健雄文化理论研究成果。2.举办网络文化节。


40

20

5

5

5


6.2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1.培育高职特色文化。2.培育专业特色文化。3.培育职业特色文化。

1.创作“雄孩子”卡通形象,制作“健雄学子”成才漫画册。2.制作学院办学特色宣传标语景观。3.实训基地文化长廊建设。4.建设专业社团。5.开发优秀校本文化教材。

实训基地文化长廊建设。

1.创作“雄孩子”卡通形象,制作“健雄学子”成才漫画册。2.制作学院办学特色宣传标语景观。3.建设专业社团。

开发优秀校本文化教材。




10

20

5

-

-


6.3

校园文化品牌培育

1.创新校园学生社团建设。2.打造大学志愿者文化品牌。3.彰显校本特色文化建设。

1.建设一批品牌社团。2.成立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志愿者校地联动中心。3.举办“吴健雄节”系列纪念活动。

1.成立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志愿者校地联动中心。2.举办“吴健雄节”系列纪念活动。

1.举办“吴健雄节”系列纪念活动。2.建设一批品牌社团。

1.举办“吴健雄节”系列纪念活动。2.建设一批品牌社团。

1.举办“吴健雄节”系列纪念活动。2.建设一批品牌社团。

1.举办“吴健雄节”系列纪念活动。2.建设一批品牌社团。


5

7

7

7

7


6.4

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

1.加强五大基地建设。2.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3.加强课程教材建设。4.加强八项教育。

1.完成五大基地建设。2.培养一支文化素质教育骨干教师队伍。3.开发一批校本教材。

1.培养一支文化素质教育骨干教师队伍。2.开展八项教育。

1.完成五大基地建设。2.出版《现代职业人》系列教材。3.开展八项教育。

1.出版吴健雄精神读本2.开展八项教育。

1.出版科学技术素养读本2.开展八项教育。

开展八项教育。


2

100

8

8

2


经费分年度预算

57

147

25

20

14

经费总预算

263万元















七、党的建设工程重点项目及年度任务分解

(牵头部门:党办院办,参与部门:纪检监察处等)

序号

建设项目

建设任务

考核指标

建设计划与经费预算(万元)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7.1

干部在线学习平台建设

建设干部在线学习平台

完成干部在线学习平台建设

完成干部在线学习平台建设

正常运行

正常运行

正常运行

正常运行



50

-

-

-

-



7.2

党校培训

举办党校系列培训

开展中层干部和后备干部培训活动

实施干部年度培训活计划

(同前)

(同前)

(同前)

(同前)



10

10

10

10

10



经费分年度预算

60

10

10

10

10

经费总预算

100万元





八、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重点项目及年度任务分解

(牵头部门:后勤管理处,参与部门:相关机构与教学单位)

序号

建设项目

建设任务

考核指标

建设计划与经费预算(万元)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8.1

一期屋顶防水

按方案进行屋顶防水层维修

完成改造,无漏渗水现象

完成一期3.3万平方米屋顶改造方案

完成宿舍、食堂1.6万平方改造

348.35万元

完成教学楼实验楼1万平方改造


217.71万元

完成实训楼、体育馆、A7千平方改造

152.40万元

-



8.2

一期外墙修缮

外墙防渗水处理并粉刷

美观、无渗水

完成修缮

方案

完成图书馆、南北食堂0.6万平方外墙修缮

120万元

完成教学楼、实验楼、实训楼1.4万平方外墙修缮


300万元

学生宿舍、A楼、吴园、体育馆2.2万平方外墙修缮

475万元

-



8.3

部分楼宇部分卫生间改造项目

风雨操场、看台、教学楼、实训楼、实验楼、图书馆的卫生间卫生洁具修整,室内渗水检修,墙、顶面粉刷

内环境整洁,无渗水现象

现场查看方案设计

完成改造方案

完成改造494.85万元

-

-



8.4

室外栏杆油漆翻新


美观、无锈渍

完成改造方案

完成改造

97.35万元






8.5

桥梁建设

人行桥

投入使用

由市水利局负责实施



8.6

学生宿舍建设

科学设计,建设1600个床位的宿舍楼

投入使用

完成初步设计方案及论证、报批

完成设计及审批,启动施工

2000万元

完成施工并通过竣工验收,完成配套设施建设

5489万元

-

-



8.7

海绵校园建设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改善道路条件

功能合理,投入使用

完成整体规划设计

1000万元

2000万元

1000万元

873.86万元



8.8

太阳能发电系统

利用校园有效资源,建成太阳能发电平台

正式发电并利用

完成建设

方案

启动建设,所建费用

企业投入

-

-

-



8.9

有线网络提升

完成校园主干网万兆升级和千兆到桌面网络改造

有线网万兆骨干、出口带宽达600M,千兆到楼层、光纤直连机房运行流畅

调研

论证

完成

维保

维保

维保



1

124

5

5

5



8.10

无线网络覆盖

无线信号覆盖

整个校区90%以上区域无线覆盖,网络访问流畅,有线/无线统一身份认证,无线实现无缝漫游

调研

论证

方案

设计

完成

维保

维保



1

0

320

5

5



8.11

大数据分析平台

行政、教务、学生、决策等分析系统平台和数据库建设

满足学院各条线大数据分析要求

调研

方案设计

完成建设

280万元





8.12

未来教学中心

建设未来教室室


方案设计

完成

维保

维保

维保



0

80

2

2

2



8.13

混合式学习平台

网络资源与移动学习站

专业资源、企业资源、自建资源综合网站、教师集体备课平台、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记录平台

方案设计

完成建设

维保

维保

维保



0

55

0

7.5

7.5



8.14

云计算中心

提升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计算、存储能力及设备可用性,实现计算、存储

建成校园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中心

调研论证

建设完成

维保

维保

维保



0

94

4

4

4



8.15

节能校园管理平台

建成水、电能源监控平台;平台数据实现线上管理

硬件购置、部署、测试、验收

持续建设

持续建设

维保

维保

维保



50

100

2

2

2



8.16

平安校园管理平台

建成平安校园管理平台,平台数据实现线上管理

硬件购置、部署、测试、验收

-

-

调研、论证

完成




-

-

1

99




8.17

决策数据中心

建成学院决策数据中心,各类数据定制、实时显示

硬件购置、部署、测试、验收

-

-

调研、论证

完成




-

-

1

99




8.18

未来资源中心

建设微课制作室2间、资源处理团队

硬件购置、部署、测试、验收

-


方案设计

完成

资源制作



-


0

40

60



经费分年度预算

52

4018.7

9116.56

1892.9

959.36

经费总预算

16039.52万元




规划编制工作组

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