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在阅读理论上的探索

发布者:图书馆发布时间:2013-12-18浏览次数:452

[编者按]先简单介绍下朱永新和新教育实验。朱永新,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市副市长。因其《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之梦》《创新教育论》《享受教育》等著作的相继问世和“新教育实验”突飞猛进式的发展,被人视作当今中国教育上的一匹黑马。新教育实验是2002年开始,他和他的一批同志们努力去推动的一项草根性的教育改革。这个实验有一些基本的核心理念,有一些基本的价值追求,但是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帮助教师层的,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和构筑理想课堂这六大行动,包括加上新父母学校,61的这样的行动,去推动整个的数字教育推进,去推动教师的成长!

 

关于阅读,新教育有五个基本的理论观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才能拥有共同语言、共同价值和共同愿景。这些基本观点,在《我的阅读观》、《书香,也醉人》等书中已经全面介绍,大家已经耳熟能详,我就不再赘述了。这里,再就新教育在阅读理论上的探索,做一些介绍。

1.对人类,阅读是一种生命本体的互相映照

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邹进:《斯普朗格文化教育学思想概览》,《外国教育》,1988年第3]。新教育认为: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童年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而阅读能够唤醒这种潜在着的美好与神奇。

事实也证明:精神发育最重要的通道就是阅读。因为人类最伟大的智慧、最伟大的思想没有办法从父母那里拷贝和遗传,而是深藏在那些最伟大的经典书籍之中。阅读对于生命唤醒的独特价值在于:书籍在生命独自面对另外一种精神与情感的情境时,架设起了灵魂交流的场域,使阅读本身和人精神的汇通变得可能,从而充盈了个体生命的精神生活世界,赋予了个体生命更多的意义,让人不断实践高尚的人生价值。这种读者与作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互相映照反复出现,也就意味着自我教育的不断实施。

2.对教育,阅读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教学手段

教育,其实是一种文化的“选编”。阅读,则是文化演进的重要路径。当书籍的出现(从毛皮布帛、竹简木简到纸张),使得阅读有了越来越便利的载体,教育便渐渐进入经院化的传授阶段。而且,早期的学院式教育还只是少数贵族阶层子弟的特权和福利。随着纸张和印刷技术的不断突破,书籍基本普及,才扩展了受教人群的范围,使纯粹少数人享有的文化教育如春天的燕子一般“飞入寻常百姓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因为书籍阅读的实现,教育才真正有了持续的进步;也正因为教育的发展,才促进了科学和文化的飞跃,才有了今天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当下社会功利化的大背景下,学校的应试教育有渐渐将阅读窄化为教材和教辅的趋势,丰富的大量阅读有渐渐从学校中消退的迹象,与世界新知从未像今天这样不断以几何级增长的现实恰恰背道而驰。应试教育这种片面重视分数、忽视阅读的做法,带来了许多的严重弊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仅学生如此,教师亦然。最该有文化的人越来越没文化,最该读书的人越来越远离图书。忽视阅读的教育越来越容易走进死胡同。缺少必要的阅读,使我们的学校异化为分数竞争的训练场,也使得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在他们的教育生活中缺少生命的光彩和幸福。

在约两百年前,雨果曾这样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由此,学校的重要性便显示出来了……书籍的朝代开始了,学校为它准备条件。”[ 维克多·雨果:《莎士比亚论》,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讲过,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而提供的图书,那就是教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位大家对学校教育与阅读寄予了多么大的期待。

的确,学校教育在这两百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读书似乎已经成为学校的代名词,学校已然成为“书籍的朝代”的主要殿堂。因此,在学校中,书籍是最不可缺少的材料和财富。在新教育看来,阅读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教学手段,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如果一个学校将这个问题解决了,主要的教育任务应该说就算完成了。如果一个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离开校园就很容易将书本永远丢弃到一边,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

学校教育通过最有效率的课堂教育方式,将人类的知识高度集约化、效率化和组织化,在有效的时间内教给我们的孩子,其作用就相当于母乳。但如果一个孩子终生都喂养母乳,那么,他肯定是一个发育不良、营养不全的孩子。我们新教育认为,教科书不能全部容纳真正意义上原生态的思想。教科书的阅读和我们新教育所倡导的阅读范式不具有通约性。教科书把人类的知识无限可能压缩,知识的营养要素流失是必然的,难以真正给人带去生命的丰盈。离开了对于人类经典的阅读,学生就不可能走得很远。由此可见,学校的教科书学习不能代替阅读,阅读才是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根本举措。同时,新教育的学校绝不是将阅读作为形式热闹的活动而开展,而是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不再是以往的教师监督学生去阅读,而是通过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将教师、父母与学生一起卷入到主动的阅读中来。

3.对社会,阅读是一种消弭不公的改良工具

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是:世界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和不平衡,教育也是如此。那些源于不同区域、学校和家庭各种现实差距和不平等造成的遗憾,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穷人无法在资源上和富人匹敌,但是,相对低廉的书籍和便捷的阅读,却会最大可能地弥补他们之间存在的差距。

正如狄金森在诗歌中说的那样:“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这条路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 从这个意义上说,书籍是促进社会公平最好的礼物。阅读能够让弱势群体的教育状况得到改善,让人自身变得丰盈,逐渐成为优质教育群体,进而改变命运。

斯蒂芬·克拉生在《阅读的力量》一书中说:“虽然贫穷家庭的孩子接触书籍的机会比较少是事实,但若是将贫穷孩子分成两组,被提供较多读书机会的那一组孩子将会发展出较高的语文能力。”[(美)斯蒂芬·克拉生:《阅读的力量》,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年版]在这本书中,斯蒂芬·克拉生用大量的数据对比发现,学校和家庭阅读环境好坏、图书馆有无和多少、藏书多寡、父母教师读书与否、学生阅读量大小等因素与学生成绩的好坏密切相关。

对于学校而言,硬件设施是教育的基础,但决定教育水平的是软件水平,决定软件水平的关键是阅读水平。只有在宁静的阅读氛围中,孩子们才不会感到边缘化、差异化。因为阅读能带来精神的宁静和丰盈,消弭物质的匮乏和贫困。重视阅读的学校,即使校舍很蔽陋,它也完全有可能是一所优秀的学校。 “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美)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南海出版社2009年版。]因此,我们必须充分相信,阅读是一种让社会改变的强大力量。

4.对个体,阅读是一种弥补差距的向上之力

人类那些最伟大的智慧和最美好的价值深藏在那些最伟大的著作之中。尤其是那些经过大浪淘沙积淀下来的儿童经典,更是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形象生动的人物命运、精妙设计的故事情节,把真善美的价值送达孩子的心中。阅读尤其是儿童阅读,对影响人的志向、人生观、品格情操和生命状态的重要作用,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共识。

新教育认为,阅读首先是一种活动,是一种人的意识、思维、心智、认知、情感等全部参与的向上活动,其次是一种需要渐进培养能力的活动,最后是人建构其精神意义和文化生活过程的活动。尽管每个生命体都先天存在不同和差异,但阅读却是一种可以通过后天培养人人掌握的能力。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大脑内并没有专门负责阅读的脑区,基因尚未将阅读融入编码结构中,人类的大脑所建立的基因图谱还是来自于以狩猎采集为生的远祖们,人类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形成专门的阅读神经回路。阅读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一个相对较新的现象。正因为没有特定的基因组直接负责阅读功能,我们的大脑只好在负责视觉和语言的原有结构间建立联接(阅读的神经回路)去学习阅读这项新的技能。科学家们沮丧地说,正因此每一代的每一个儿童都需要重复大量的阅读工作。儿童天生就会辨认声音,而文字是额外的需求,他们需要努力学习才会读懂。而为了获得这项非天赋的技能,儿童需要一个全面的阅读教育环境。[ 参见:〔美〕David A. sousa,《脑与学习》;〔法〕斯坦尼斯拉斯·迪昂,《脑的阅读》;(美)玛丽安娜·沃尔夫,《普鲁斯特与乌贼——阅读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因此,应该为孩子提供和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他们与书触手可及,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慢慢地让他们在那些承载着人类最美好的故事和最美妙的知识书籍世界里健康而快乐地成长。所以,教会孩子阅读,让孩子拥有阅读的能力,他便会通过与书本的对话,拥有积极的人生观;会通过所阅读到的正能量的内容,不断修正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态度看法,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养成向上的高尚品格。如此一来,千千万万个个体的阅读就必然汇聚成推动社会伦理进步的强大力量,进而弥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阅读的需要好像一堆火药,一旦点燃起来,便再也不可收拾。” (雨果)

5.对生命,阅读是一条通向幸福的重要通道

心理学告诉我们:阅读是通向内心安宁的一条通道,它除了能解决人的生存之外,还能给心灵以慰藉,让人真正地拥有幸福。沉浸在阅读的氛围中,人们都会有舒缓情绪、忘却烦恼的深切感受。

好的书籍,就是一位最好的心理医生。在我们的校园里,有大量的阅读时间,有大批热爱阅读的孩子,校园的管理将变得容易,挠头的教学问题也会得以改善。当学生进行自由阅读时,班级会非常安静,一般不会有秩序问题。

 “一位中学校长说自从他们学校开始营造阅读环境以后,发生的纪律问题降低了50%”。[(美)斯蒂芬·克拉生:《阅读的力量》,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年版。]教育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通过科学的阅读指导,孩子在与那些最美妙的故事和最美好的知识遭遇后,会渐渐发生改变。

事实上,在我们新教育实验的学校里,有很多问题学生和发育弱势的学生通过阅读得到成长的案例:很多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每年都有明显的新变化。如新教育实验在内蒙古罕台的乡镇学校小学里的案例,前后对比发生的变化之大,让人惊讶之余,也让人非常感动和感慨。

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时,新教育实验团队给灾区的孩子们带去了新教育的儿童阅读课程。令人欣喜的是,聆听故事和阅读那些最美好的书籍,对于抚慰和舒缓儿童心理起着非常有效的作用。我们应该坚信,每个班级、每个家庭、每个单位充满阅读的氛围,很多社会问题病和生活苦恼都会得到抑制和疗治。阅读的行为通过书籍这样美妙的载体,它将人类积蓄的正能量带到我们的身边,融入我们的心中。当一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得以实现,我们面对的才能是健康和谐的世界。

教育,要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这是教育应该恪守的宗教教义般的信条。只有阅读成为在我们的学校里最日常的行为,成为教育最神圣的教育使命,我们才能够让学校真正成为教育在场、生命在场的地方。

在中国教育的大背景下,作为民间教育行动的新教育实验,我们将阅读作为改变教育生态的切入点,将营造书香校园作为最重要的教育行动,力图在校园、教室乃至家庭,将阅读放在最基础的位置上加以观照,使教育回归本真。

近年来,新教育实验在阅读理论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除了前面提到的《我的阅读观》、《书香,也醉人》外,分别还出版了《阅读,让城市更美丽》(朱永新主编,人民出版社)、《学习,让城市更精彩》(朱永新主编,人民出版社)、《读书论:“营造书香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丁林兴,苏州大学出版社)、《阅读的价值、危机与出路——新教育实验“营造书香校园”的哲学思考》(卢峰,博士论文)。新阅读研究所策划的《新阅读文库》和《新阅读译丛》的十余本图书,也正在翻译出版之中。

 

(节选自朱永新在2013年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上的主题报告《阅读,新教育在努力》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c61efa0102e716.html